細說漢初三傑45(1 / 1)

位極人臣,壽終正寢

劉邦死後,蕭何繼續為相,輔佐惠帝劉盈,與民休養生息,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漢王朝逐漸向盛時王朝邁進。

惠帝劉盈生性懦弱,比較仁孝,為人厚道,所以對德高望重的蕭何也是寵遇有嘉。他從不猜忌蕭何,這大概是因為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他以太子的身份與蕭何一起鎮守大後方,後來劉邦要廢立太子時,蕭何也是堅定地站在他這一方,因此,他對蕭何的人品和處事風格是非常了解了,猜忌他是多餘的。也正因為如此,晚年的蕭何也得以一麵為國操勞,一麵安享天倫之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太平宰相。

蕭何生前為自己的子孫購置了不少田宅,不過這些田宅全在偏僻貧困的地方,所有的房宅外麵都不修建高大的圍牆。蕭何之所以要這樣做,一則因為他這個人處事一向比較低調,二則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倚仗他的功勞作威作福。他說:“如果我的後代子孫們比較賢明,那麼就讓他們記住和學習我的節儉吧!如果他們不成器,那麼就讓他們守著這些田宅將就過吧,省得讓大好的田宅都被有權有勢的人家奪去。”

前麵講了,因為劉邦在分封功臣的時候,把蕭何排在了第一位,封給他的食邑也最多,這在無形中使原本彼此關係較好的蕭何和曹參走向了對立,互不服氣。曹參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在開國將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他的眼裏,蕭何不過是舞文弄墨之輩,卻功居群臣之首,位列群臣之冠,心裏當然不服。而蕭何則認為曹參等人自恃功高,目中無人,顯然也太不厚道,心裏也很瞧不起曹參。不過,看不起歸看不起,不服氣歸不服氣,在國家大事上,兩人還是比較配合,知己知彼。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年事已高的蕭何一病不起,惠帝深知蕭何將不久於人世,於是親往探視,並征求他對身後的人事安排意見。他對蕭何說:“相國為國操勞,致使積勞成疾,朕深感不安!”

蕭何說:“臣蒙高皇帝和陛下厚愛,得以位極人臣、惠及子孫,惟恐不能盡職於國家。怎奈生死有命,天不假年,臣不能再侍奉陛下了,望陛下保重。”說完淚如泉湧。

惠帝見此情景,備感傷心。他知道蕭何的時日不多,於是忍痛問道:“請問相國百年之後,誰可以接替相位?”

蕭何回答說:“最了解微臣的莫過於陛下,臣心目中的人選陛下心知肚明。”

接著,惠帝又問道:“相國以為曹參這個人怎麼樣?”

蕭何強撐病體想坐起來,惠帝阻止了他。蕭何繼而說道:“恭喜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選!蕭何死而無憾了!”

這一年,蕭何去世,諡號為“文終侯”。

蕭何去世時,曹參正在齊國為相,當他聽到蕭何去世的消息,立即告訴舍人趕快收拾行裝,舍人們對曹參的行為感到非常不解,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收拾行裝呢?曹參說:“不用不多問了,趕快收拾吧,我馬上就要進京做相國了。”果然沒過多久,惠帝的使者到來,宣讀詔書,任命曹參為相國,讓他趕快上京赴任。

曹參接替蕭何擔任了漢朝的相國後,一切按蕭何製定的既定規則辦事,絲毫不作變更,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蕭規曹隨”。

總之,蕭何去世了,他不但是漢初“開國三傑”中寵遇最顯赫的一位,而且在他死後,人們還念著他的好,就連他製定的政策也得到了一成不變的貫徹執行。政策的連貫性確保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連續性,這是造就後來“文景之治”的基礎,因此,對於後來的“文景之治”來說,蕭何也是“功莫大焉”!

縱觀蕭何的一生,他之所以高居相位14多年而能得到善終,不僅是因為他不掌兵權,沒有野心,惟劉邦馬首是瞻,也是因為他為人忠厚,處事穩重,執法不避親,舉賢不避仇。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不管做多大的官,做人一定要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