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葉利欽總統時刻關注巴爾幹事態的發展,有關科索沃形勢的報告隨時送到他那裏。軍人的責任就是嚴格履行總統的指令。
首先進入科索沃的俄軍屬於俄空降兵。這支200人的隊伍是7個半小時內從波黑急行軍500千米到達南斯拉夫的。當時北約國家的軍隊仍在做進入科索沃的準備。
輿論認為,俄軍快捷、神秘地進入科索沃,政治意義非凡,可同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與美英軍隊搶攻法西斯德國首都柏林相媲美。由於蘇聯紅軍的火速突襲,使得1945年5月3日法西斯德國分別向蘇軍和美英軍隊無條件投降。蘇軍的這一果斷軍事行動,打破了法西斯統治集團企圖隻將柏林交給美英軍隊的計劃。俄羅斯的這次行動表明,俄國領導人在國際事務中是富有經驗的,俄將在戰後科索沃問題上繼續發揮重要影響。
就在俄羅斯部隊進駐普裏什蒂納4個小時後,由200多名英國士兵組成的第一批北約地麵部隊在直升機的掩護下,於6月12日5時22分通過馬其頓和南聯盟邊界的布拉采口岸進入科索沃省。這支部隊主要是英國第五空降旅傘兵團士兵,其中包括一些尼泊爾廓爾喀雇傭兵。
英軍部隊啟程前,包括美國“齊諾克”直升機在內的北約直升機正將1600名執行排雷任務的工兵中的一部分先送進科索沃。
因為北約部隊懷疑在布拉采至科索沃首府普裏什蒂納的高速公路上的橋梁及隧道裏,可能埋有大量地雷和其他爆炸物。
6月12日,北約共有6000多名士兵從-馬其頓進入科索沃。
還有一隊德國士兵從阿爾巴尼亞與南聯盟邊界莫裏納口岸開進科索沃。
但是,北約和俄羅斯在科索沃維和的指揮權問題上始終沒達成一致。美國總統克林頓6月13日與俄羅斷總統葉利欽就科索沃維和問題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電話交談,雙方同意北約和俄羅斯軍事領導人會談,以解決俄羅斯部隊首先進入科索沃首府普裏什蒂納的問題。克林頓在會談中強調,美國需要維護北約的“統一指揮”和科索沃維和部隊的“有效性”。但是,俄羅斯就是不答應把部隊交給北約指揮。
當天,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在同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就科索沃維和問題進行會談後說,科索沃將有俄羅斯軍隊的維和區,美國希望俄羅斯在科索沃發揮同其在巴爾幹利益相稱的認真負責的作用,但是不希望俄再作出令人意外的舉動。而伊萬諾夫說,俄羅斯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消除了美方因俄軍進入科索沃而產生的不安。他說,各國維和部隊在科索沃的部署方式不必根據波黑模式,已進入科索沃的俄軍將不再改變部署地。
在6月13日,北約軍隊進入科索沃的人數已在1萬到1.5萬人。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北約軍隊進入科索沃的人數遠遠超過俄羅斯,人們不必過高估計俄軍隊首先進入科索沃的重要性,也不必為此“過於激動”,此事正通過合適的渠道來處理。
然而,到了6月15日,占領了普裏什蒂納機場的俄羅斯200名軍人仍然與同樣想占領此地的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對峙著。而南聯盟軍隊已有序地撤出科索沃。到6月16日已撤出1.5萬名軍警、50%的裝甲車和25%的坦克。
科索沃維和行動的這一序幕,頗具戲劇性和象征意義,預示著維和道路不會平坦。可以說,科索沃將成為美俄關係演進的舞台,成為雙方爭奪歐洲安全事務發言權和決定權的焦點。
隨著北約部隊開進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也回來布防,暴力事件已開始發生。俄羅斯國防部6月14日表示,如果北約駐科索沃維和部隊縱容“科索沃解放軍”為所欲為,俄將被迫采取措施,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重新討論科索沃問題的建議。
科索沃的阿族難民開始返回家鄉。但是,阿族難民們沒有想到,過去美麗的家園現在已是滿目彈痕。他們有些人不知道是要感謝北約還是要詛咒北約。而新的塞族難民又出現了。他們擔心“科索沃解放軍”回來反攻倒算。於是,過去居住在科索沃的塞族人,紛紛往塞爾維亞方向逃跑,也有的逃往波黑等地區。
1999年6月15日,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在貝爾格萊德一座被北約轟炸坍塌的大橋旁,向1萬多市民宣告:北約的侵略行動已經結束,現在是南聯盟人民重建家園的時刻了!
八、誰贏得了科索沃戰爭
在科索沃戰火熄滅的那一刻,世界各國輿論都在談論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南聯盟誰勝誰負的問題。
早在這場戰爭開局的時候,許多政治家和軍事家就預言,這是一場不會有贏家的戰爭。軍事上的勝利往往以道義上的失敗來抵消,而軍事上的失敗又以政治上的勝利來彌補。
不管怎麼說,一場戰爭總有勝負之分,或者勝利與失敗的比率有高有低。西方國家認為,北約是勝利者。經過79天的空襲,南聯盟終於同意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而在這麼多天的空襲中,南聯盟遭到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南聯盟無疑是輸了。
其實,這場戰爭還真難說誰輸誰贏。
美國贏了嗎?NO!
當初,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南聯盟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科索沃解放軍”為主的分裂主義分子鬧獨立,南政府出兵製止,西方以此為借口進行幹涉,搞了個“朗布依埃協議”,規定科索沃實行高度自治,3年後就是否獨立的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因為科索沃90%的人口是阿爾巴尼亞族,這等於讓科索沃3年後從南聯盟分裂出去。南聯盟當然不幹,於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空襲了,迫使南聯盟就範。然而,戰火停熄後,西方的目的沒達到,“和平協議”中沒有了科索沃自治3年後舉行“全民公決”的說法,而保留了“科索沃解放軍”必須解除武裝的條款。協議還強調保證南聯盟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可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肢解南聯盟的政治圖謀遭到挫折。
美國原想通過科索沃戰爭,使南聯盟屈服,推進北約的地理範圍,進而捆綁俄羅斯,但這一目的不但沒達到,反而增加了困難。
在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上,俄羅斯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調停上扮演了主角,提高了國際地位,這對美國一直對俄奉行的打壓政策是一個諷刺。同時,俄羅斯派兵進駐科索沃,對北約進行牽製從而使俄羅斯更有權控製這個戰略要地。如果南斯拉夫最終加入俄白聯盟,北約隻有灰溜溜撤出科索沃。
美國還原以為通過科索沃戰爭,加強對歐州事務的領導權,使北約國家永遠捆在自己的戰車上。美國的這一企圖也告失敗。科索沃戰爭給歐洲經濟以沉重的打擊。美國已經揚言,戰後援助南斯拉夫的60億美元也由歐洲國家出。生態環境的破壞,難民問題的處理,給歐洲國家都帶來了許多問題。因此,許多歐洲人已經認識到跟在美國人屁股後麵跑是沒有好果子吃的。美國考慮的隻是自己的利益。如果聽任美國指揮棒的揮舞,吃虧上當是避免不了的。前些天,歐盟15國決定組建一支獨立於北約的、純歐洲的軍隊,美國人對此深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