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海峽狂飆(2)(3 / 3)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空降作戰中,共空降35000餘人,其中傘降17600人,還空降了504門火炮,110輛輕型坦克,1000餘噸補給。使用運輸機2400餘架次,滑翔機1130架次。在戰鬥中空降兵傷亡約8200人,占空降總人數的23%,大大低於戰前預計。運輸機被擊落42架,擊傷510架。美第82師占領聖曼伊格裏斯和梅特勒河上的渡口,美第101師控製了海灘後的四條公路和杜佛河上的渡口,英第6師奪取了奧恩河上的大橋,而且都很快與海上登陸部隊會合,並作為步兵師繼續作戰。總體上說,盟軍的空降作戰是成功的。

盟軍空降作戰成功的原因,一是有效的偽裝和欺騙隱蔽了戰役企圖,造成德軍指揮判斷上的錯誤;二是重視戰前訓練,參戰官兵熟悉戰區情況和本單位的作戰使命。預計師空降麵積為36平方公裏,而實際上82師和101師的空降麵積高達100平方公裏,各級指揮員隻能邊集合部隊邊組織戰鬥,很多師、團長隻集合起營或連規模的兵力,但仍主動靈活地按照訓練時的經驗完成了主要任務。

但其中也反應出不少問題。首先,戰前偵察不夠周密,給作戰帶來不小困難。如未掌握德軍防空火力的配置,使運輸機在空降時遭到猛烈的高炮射擊,被迫增加飛行的速度和高度,甚至在躲避炮火時偏離了航線,導致傘兵著陸極為分散;再如未查清奧普蘭是德軍的反空降區,致使在該地區空降的傘兵蒙受了巨大傷亡。其次引導小組出發太遲,加上氣候惡劣和德軍的抵抗,沒有充足時間設置器材開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續部隊的空降。三是空降兵的隨伴火力太過薄弱,難以抗擊敵裝甲部隊,再加上傘兵著陸分散,有些地方甚至敵我混雜,無法得到海空火力的有力支援,使得有些部隊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第四通信聯絡太差,指揮員無法了解部隊具體情況及作戰進展,隻能憑個人的經驗去指揮,使得師級戰鬥實際上成為營級戰鬥,降低了空降突擊的威力。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起到了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公路、摧毀德軍炮兵陣地、破壞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製德軍預備隊的作用。他們在敵後的英勇拚殺在戰略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麵,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這種在敵後的孤軍深入使盟軍的空降兵損失很大,是整個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唯一能和著名的“血色奧馬哈”相提並論的盟軍遭受到重大傷亡的作戰行動。但正像溫特斯所說的那樣,空降兵的職責,就是在戰役剛剛打響的時候,“故意”到敵人的包圍圈中去,在完成戰略任務之後英勇地突圍,作為步兵,繼續與其他部隊一起戰鬥。AIRBORNE,一個象征著勇敢和剛毅的單詞,屬於這個部隊的每一個戰士,都是真正的英雄!

三、兵不厭詐

雷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現的新“玩意兒”。到“霸王”戰役發動時,盟軍對其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了。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有目的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大規模的“電子戰”。

為早日發現盟軍進攻歐洲大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為及時給防禦的德軍提供情報,德軍在建設“大西洋壁壘”的同時,還建立了一套能覆蓋整個從挪威到西班牙海岸線的雷達網。在預計盟軍登陸的重點地段法國西北部,雷達站高度密集,幾乎每隔十幾公裏就有一個大型海岸雷達站。這些雷達站還與設在內地的雷達站互相聯網。這些雷達站均屬德國空軍,主要探測盟軍的飛機活動情況,納入防空體係中。

德國海軍為專門對付盟軍艦艇和海上登陸,還在法國西北部專門建立了許多探測距離為五十公裏左右的對海雷達站。有了它,英吉利海峽盟軍艦船的活動情況盡收眼底。

盟軍對德國人的雷達站情況也一清二楚,為此製定了周密計劃,並成為“剛毅計劃”的一部分。

按此計劃,在諾曼底登陸日前一周,盟軍出動空軍對德國海軍的十個探船雷達站進行了係統精確攻擊,全部炸毀,讓其不起作用。其餘的暫不作處理,讓其工作。

6月5日深夜,盟軍實施第二步行動,有選擇地留下幾個雷達站後,對其餘的實行幹擾。留下的幾個不受幹擾的雷達站全在塞納河以北,是德軍十五集團軍防區。其目的是讓這些雷達站能探測到盟軍由十二艘帶有防空氣球的摩托艇模擬的假登陸艦隊。其中八艘摩托艇活動在加萊對麵離岸十四海裏的洋麵上,其餘四艘則在巴夫勒爾角以東六海裏的洋麵上遊弋。

為配合摩托艇造假信息活動,盟軍還出動了一百餘架飛機,進行支援。這些飛機在海峽上空不停地轉圈飛行,每轉一圈便投下一批叫作“窗子”的金屬鉑製造的幹擾包,每轉一圈便調整一次飛行軌跡,使其在雷達屏幕上產生出類似大批艦隊一步步靠近海岸的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