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首先是感謝,感謝這麼多老先生和朋友、社會各界的專家來我們中國文化書院指導我們的工作,給我們的課題多提寶貴的意見。因為這個課題,我們認為在整理研究方麵實際上是剛起步,有待開拓的空間還很大。所以,非常希望大家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意見。
第一,關於課題的背景和我們將來的課題設計內容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我想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所謂清水江研究課題,實際上貴州大學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是以呂左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人,他們主要在貴州經濟係和人口研究中心,分別在九十年代和九五年代拿到了兩個國家課題,一個是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個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課題名稱為“清水江人口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他們把兩個課題簡稱為“清水江研究”。這個課題主要研究什麼呢?主要研究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四個方麵的協調發展。他們做了大量的前沿性的調研工作。課題圓滿結題,出版了一批成果。其他的相關研究還正在繼續整理,準備編印成冊,陸陸續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社會各界和我們一起繼續關注清水江文書,希望能夠大規模搶救,能夠係統征集、完整整理和全麵公布,以滿足全國乃至海外學者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們多年來呼籲搶救、整理、公布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搶救是根本,整理是關鍵,公布是核心,研究是歸宿。試想文書如果不搶救,任意聽憑文書損毀散落,就談不上整理。而整理又是其中的關鍵,因為不整理就談不上係統的公布。必須係統化地公布,以滿足學界對原始資料進行研究的需要,可見公布又是其中的核心,不公布就談不上研究。而研究又是整個係統工程的最終歸宿,隻有通過公布和研究才能把私藏資源轉化為公共資源,才能最大化地滿足社會特別是學術界的需要。所以,通過我們和社會多方麵的呼籲,僅從中央和各個渠道撥款的搶救經費,我們初步調查就達到一千八百萬,其中包括中央發改委直接撥款的六百萬元,用於在錦屏修建清水江文書博物館,主要用於文書的收藏、保管和展示。其建築規格甚至已經超過了黔東南自治州的博物館,寄托了清水江苗侗人民珍藏清水江文書的美好願望。我們感謝長期珍藏文書的苗侗鄉民,願意為他們的利益奔走呼籲。麵對他們,心中總會感到慚愧,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清水江文化的主人。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來自四麵八方學界朋友的支持,共同組成了課題組,形成了全麵的學術陣容。我們的隊伍以貴州大學為主體,涵蓋了校內眾多學院和研究機構,同時又凝聚了貴州社科院、貴州民族研究所、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才,同海外學者也有正常的研究合作關係。
特別要提到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有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幹,他們獲得了數量頗多的國家課題,如劉鋒博士的課題是關於黔東南苗族的。曹端波博士的課題是關於黔東南社會控製係統的。林芊教授獲得了教育部有關清水江的重要課題。人文學院的羅正副博士和王代莉博士獲得了“清水江五百年文明史研究”的國家課題。吳述鬆博士也獲得了了“清水江經濟社會變遷”的國家課題。在蔡中孚主任的支持下,我們文化書院也拿到了一個省級清水江研究重大課題。
最令人難忘的是,我們獲得了國家清史編簒委員會的課題。課題論證過程非常嚴謹認真,國家清史編簒委員會專門派出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組專家陳樺教授、黃愛平教授、孫燕京教授、寶音朝克圖博士——親自到貴州大學進行調研。調研結束後又親自到黔東南的天柱、錦屏等縣考察,深入苗侗村寨實地了解文書收藏情況,返回北京以後給戴逸先生彙報,通過多層學術委員會論證審批,最後把課題交給我們。我們現在第一期課題已在上報材料結題。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們和兄弟院校凱裏學院一同拿到了國家重大招標項目。我想課題的獲得是來之不易的!這是眾多的先生朋友和眾多的兄弟單位支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