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對煉丹人的處置
前麵說了,圓明園內一月運三次煉丹的材料,由此可知,當時雍正煉的丹藥數量還是很多的。最初在皇宮裏負責主持煉丹事務的是一個叫婁近桓的道士。這名道士曾是江西龍虎山道觀裏的觀主,為人比較謹慎,又深懂藥理,所以才負責主持煉丹事務。我們知道,即使是道教煉仙丹,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道教發展的近千百年的曆史中經過反複地實驗和磨煉而成的。如果煉丹時候的配量,也就是原料的比例配方比較合理、用量比較恰當的話,對人體還是有好處的。
當時,婁近桓控製皇帝的用藥量,然後又嚴格控製原料和中草藥之間的配比,雍正皇帝在這一段時間經過丹藥的調養,自己感覺身體還很不錯。所以,在雍正十二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就賜銀萬兩給婁近桓,讓他回江西龍虎山擴建道觀,購置良田。
婁近桓走後,負責煉丹的是張太虛和王定乾這兩個人。結果,這兩個人估計修行跟婁近桓差得很遠,也可能隻是追求一時的利益,有些急功近利了,就亂使藥頭、增加用量,甚至僅僅丹藥的配方就是一些猛藥之類的。比如說,在雍正皇帝去世前12天,圓明園一次就運進來牛舌頭黑鉛200斤。大家想啊,這200斤的黑鉛要是摻藥丸裏,都讓雍正皇帝吃下去,那不就真完了嗎?所以,才有史學家估計,雍正皇帝可能就是因為超量服用鉛砂和礦物質,才導致他中毒的。
有人說這隻是大家的猜測,沒有什麼說服力。但是,我們看看後來雍正皇帝死後,乾隆皇帝對道士的處理,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雍正皇帝去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在眾務待理,頭緒紛雜的時候,就先對這些道士們下手了。他不僅把道士們全部驅逐出宮,而且說他們是奸佞小人,同時還警告宮裏的太監和宮女們,不要妄談國事,否則要嚴加治罪。那個時候的“國事”是什麼呢?就是雍正皇帝去世這件事。由此可以說明宮裏的宮女、太監們可能對這件事情還是比較了解的,而乾隆皇帝擔心他們出去傳播宮裏的消息,所以才明令宮女和太監們不許議論這件事。
但是,還有一點令人不解,那就是乾隆皇帝對這些道士的態度。如果真的是這些道士把雍正皇帝害死的,那麼,當時乾隆隻是把這些道士遣送出宮的處分好像又輕了點兒,比較寬容了。實際上,乾隆這樣做也是有例可尋的。曆史上,唐代的唐太宗就是因為吃了丹藥中毒而死的。他死了之後,他兒子唐高宗即位,也是對道士們網開了一麵,沒有處死,而是把他們驅逐出宮了。所以,我們不妨把乾隆皇帝的這種懲罰措施當作一種借鑒先例的做法。若是真的懲罰得太狠,豈不是坐實了“雍正皇帝有可能真的是被道士毒死”的說法了嗎?
雍正地宮
雖然現在史學界的人普遍認同中毒說,那麼,他們的觀點是什麼?立論是什麼?其實大多是根據雍正皇帝生前服用丹藥的情況,還有前麵說的檔案裏的記載,以及雍正死後,乾隆皇帝對這些道士的處理,得出雍正皇帝很可能是吃丹藥中毒而亡的結論。當然,有這種想法無可厚非。隻不過,雍正皇帝到底是怎麼中毒死的?怎麼考證它呢?關於這些問題,現在可能還沒有辦法下一個定論。
這是因為,從雍正皇帝入葬至今將近三百年了,泰陵地宮一直沒打開過,也沒有被盜過。所以,如果泰陵地宮一旦被打開,那麼我們可以先去看看他那個頭是他自己的頭還是金頭,就可以證明他是否是被仇家所殺。然後,也可以對他的遺骨進行一些化驗,這樣可以證實他是不是被毒死的。也可以用解開光緒死亡之謎的方法,用現在的各種高科技手段進行檢測。可惜的是,這些隻是我們的想象。
其實,曆史上曾經對泰陵地宮進行過一次試掘,那是在1980年的時候。因為在這之前,雍正泰陵地宮的入口處有一個一米多深的盜洞,當時被亂石填埋。當地的百姓還傳說泰陵早已經被盜過了,而且雍正帝的金腦袋都已經被人偷走了。所以,根據這個說法,還有實地的勘察,國家文物局及有關國家管理部門準備把泰陵地宮挖開。但是,當時發掘的人員順著盜洞往下挖的時候,隻挖了一米多深,就再也沒見到其他痕跡了。這說明當時有人想盜墓,但是沒有盜成。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個製度,如果沒有被盜掘過的帝陵地宮,現在最好維持它的原狀,保存它的價值。如此一來,泰陵的發掘工作就暫時終止了,而埋在地宮裏的雍正皇帝,他到底是不是金頭呢,還是被毒死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知識鏈接
眾所周知,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們國家主動挖掘的第一座古代的帝陵。但是,由於當時在挖掘過程中有很多防腐技術、後續技術跟不上,導致地宮裏麵的很多珍貴文物瞬間灰飛煙滅,損失非常慘重。針對這個教訓,周恩來總理就曾經說過,以後三五年之內不要再考慮發掘古代帝陵的地宮。所以從此以後,我們的文物部門就有了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製度,沒有被盜掘的帝陵是不主動去發掘它們的。
我們前後分了兩節來講雍正的死因之謎,雖然仍沒有一個定論,但對這些正史、民間傳說、野史上流傳的說法也逐一進行了分析。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有一天甚至可能會發展到地宮都不用打開,就可以探測出躺在地宮裏的雍正是像老百姓說的那樣鑄一個金頭下葬,還是像正史當中說的那樣重病而亡,抑或是像後人研究中說的那樣中毒而亡。所以,就讓我們暫且把這些謎團留下來吧!可以讓更多的影視工作者、更多的文學創作者有一些更多的寫法,給我們留有一種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