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風水的好壞

在光緒的萬年吉地的風水選擇上,慈禧太後煞費苦心,但她的陰謀並沒得逞。後來,風水大師再點的時候,依然點得不好,選擇的穴位的風水還是有問題的,在某種角度上說就是有硬傷。不好在哪裏呢?挖穴位的時候,開頭挖的幾尺看著不錯,但是,再往大的範圍挖的時候,就出問題了。開頭挖的土質都很純正、細膩,土質很好,然而這並不代表下邊的土都好。像東陵的裕陵,在刨驗的時候是說三尺以後有紫色土,到了一丈五尺還有黃色土,土質很純正。所以說,這個土質的刨驗在陵寢選擇方麵相當重要,當時人們說的“龍穴砂石,形勢理氣”之類的,包括怎麼“諸吉鹹備,洵為上吉之壤”的,除了要求周邊的環境好之外,更要求土質的好壞。

土質的好壞決定了穴的好壞。關於土質,要求顏色純正,要細膩,要潤而不濕、不燥,還不能有水,尤其是不能有砂石。許多皇帝都很注重這個,譬如說雍正皇帝,他一開始選擇的是東陵九鳳朝陽山下那塊地來做他的萬年吉地,但是發現土質不好,於是重新選地,建造了清西陵。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風水才算是好風水呢?也就是說,好風水它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要素?

其實,好的風水講究的是它的來龍去脈要好。所謂來龍去脈,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後有靠山,山要高,比較突兀,而且靠山的脈要綿長且靠得住,層層疊疊最好;前有朝山,也叫案山,就像案子扶在前麵似的;左右要有小山,老百姓也把這兩座山叫左青龍右白虎,這是對山的要求。另外,還要有對水的要求,就是“有山無水休尋地”,意思是說,一個地方,有山沒水,這山再好也不要尋這個地方,不然就是絕地。為什麼說“有山無水休尋地”呢?因為風水學講究生氣聚集而成穴,它點穴的地方就是生氣聚集之地,而這個氣是有一個特點的,叫“乘風則散,遇水則止”,意思是說,氣這種東西,風一吹就散了,遇著水它就是刮再大的風也過不去。所以,這裏的水的作用就是把這股氣兒給聚集起來。

由於是水聚集加氣而成穴,所以,點這個穴位並不好點,才有了“三年選址,十年點穴”的說法。最好的水要顧盼有情,水流平緩,而且環顧著這個陵寢。就拿西陵來說,泰陵有五道水環抱著它,聚集生氣就更有保障。雖然風水講究有山、有水,山環水繞,但是山不能圍死。如果四周都是山,中間把陵墓困在裏邊了,這不行。它四周是山可以,但是要有缺口,而且後邊的山要高,前邊的山要矮一些,左右山也要相對矮一些。

知識鏈接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禮製。明代的開創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選擇陵寢地址時,追求陵寢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清代,這一觀念更是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強調“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形勝”。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所以強調“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體現在帝王陵上,就是講究“風水”。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後也得有“萬年吉壤”。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謂好的風水,其實並不神秘,就是把古建築作為一個生命體,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死的東西,放到一個自然的環境中去,它的山、水、樹都有情,都是有生命體的。古建築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表示我們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古建築也應該放到一個適合它待的地方。要背風、朝陽、有山、有水,而且還要有缺口,要南邊的山低一些,北邊的山要高一些,這樣可以既有利於暖濕氣流進來,又能阻擋冬季寒冷的西北風,形成很好的小氣候。

我們為何說崇陵的風水不好呢?它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裏呢?

崇陵就遇到了不好的風水,就是點了穴了,結果一挖,發現地宮中有好些個臥牛石,就是像臥牛一樣一塊一塊的大石頭,導致地宮很難再往下刨下去。而且,這裏的土還帶沙,很可能要出水,所以,這個地方不好。這個地方有好多的沙子、石子,還有水,說明在過去的時候,這兒可能就是河道淤積而成的。或者是在地質年代還不長的以前,這裏發過洪水,不然不會有這些東西存在。那麼,這裏將來會不會再發洪水?那就不可確定了。若是木質的棺槨要埋在這裏麵,發洪水了就會腐爛,所以人們管這樣的地方就叫凶壤,而不是吉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