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理念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恰逢盛世,行宮周圍的環境建設得如此之好也是無可挑剔。然而,畢竟是皇家建造,肯定不是隨隨便便選址建造的。那麼,當時的建築和選址理念又該怎樣來解讀呢?
雖然這裏是一個小小的行宮,但是它也嚴格遵守中國古代的風水禮儀:前有照山,後有靠山。首先,我們來看它的靠山。行宮的靠山是從哪來的呢?它是整個永寧山脈的一個支脈,到這裏後,山勢就降下來了。在古代,山脈是龍脈的代表,龍脈在這裏降落,表明這裏是一塊平地。當然,不是所有的山都能做靠山,不僅要層巒疊嶂,而且山還要圓潤。這裏的山不僅山上的植被很好,而且氣勢磅礴,後邊還有重重疊疊的山,一直連到了永寧山脈,而不是單薄的一層山。行宮靠山的來龍來自於插劍嶺,它的去脈是沿著這裏,經過淶水,一直到燕山山脈。由此可見,行宮靠山的來龍去脈,來龍氣勢磅礴,去脈綿遠悠長。所以說,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行宮,但是它的靠山是很好的,十分難得。
當然,單有靠山還不行,我們還要看它周圍的沙山。行宮的靠山來龍很重要,但周圍的沙山也必不可少。來龍就像主,周圍的山就像臣,有主有臣,兩邊當然還要有侍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就好比是一個椅子的兩個扶手。隻有這樣,才能在這裏定位、建宮殿。
行宮兩側的山叫左、右沙山,左邊算是青龍,右邊代表白虎。左邊這道山對於高度的要求很嚴格,它既要比較高大,不能低於西側白虎的山,但是也不能特別高大,不能高於後邊的靠山。如果它高於後邊的靠山,就怒其主,和周圍的環境不協調了。我們再看右邊的山。右邊的是俯首山,它的山包隱隱約約地從幾株鬆樹中透露出來。不過,雖然右邊山的高度也不低,但是它就沒有東邊的俯首山的氣勢這麼大。這是因為從風水學上來講,白虎確實應該是稍微矮一些和小一些的。
知識鏈接
殿宇之後有小山一座,圍牆相隔,穿過“圓光門”入內,怪石疊砌,花草遍植,綠樹滿山,這裏是行宮的禦花園。原來的山頂建有敞廳和爬山遊廊,是皇帝賞花、飲酒、納涼的地方,現在已經被毀了。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和後來的慈禧太後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他們來到行宮,有時剛剛下轎不進殿就要到後山小憩。慈禧在此納涼時愛吃的點心芸豆卷、豌豆黃,傳承至今,已成為行宮的金牌小吃。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今天的行宮還依稀可見當年的影子。
有了後靠山和左右的俯首山,沙山還不算完美,畢竟前麵還要有一個照山。就好像一個臣子一樣,跪附於前,在聽候指令,左、右就像兩個帶刀侍衛一樣,或者是文武大臣也好,分地兩邊,前邊再俯首聽風。
有了這樣的山勢,它才是真正符合中國古代風水裏的一個山勢。但是,從風水學角度來講,光有山還不行。過去講就是“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有山,就是有脈,還得有水。山就像人的骨骼,水就像人的血脈,如果沒有水,那麼這個地方是不可用的。前邊也就是照山北側有一條河,水量不小。照山的南側,就是北易水河的主幹流,水量也相當大。這兩條河碧水環抱,使得這裏的吉氣不外泄,致使這裏確實成為了一個風水寶地。
有山有水了,這個地方還不算完美。那麼,怎樣才能算是完美呢?就是還要有樹。我們看它後邊的靠山,前邊的照山,包括左、右的俯首山,全都是鬆柏常青,看起來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氣很旺。有的山上還有桃樹、柳樹,秋天到了還有楓樹,到了早春,桃花爛漫,到了秋天,紅葉片片,萬山紅遍。由此可見,即使它就是個小小的行宮,它的自然環境也是相當好的。
說是風水,其實就是這麼一個地方,背山麵水,左右有山環抱,又有水環抱,周圍蒼鬆翠柏,如果這兒不建一個行宮,就虧了這個地形。綜上所述,古代的堪輿人員,看來也是懂得環境學的。所以,風水其實就是古建築和周圍的地形地貌,山水形式能夠和諧相處、相稱,這樣的一個建築理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