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少年,自讀書以來,一直是老師喜愛的學生。上課時,上年認真聽講,下了課,仍趴在課桌上讀書。回到家裏,少年不用父母督促,便自覺地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
這樣的學生成績自然不會不好。的確,在小學,少年的成績一直排在年級前列,但到了中學,少年出現了偏科的現象。這件事很好理解,因為中學課程多,少年的愛好也在不斷變化中。少年喜歡上了曆史,對於新開的英語課,卻學得不精。父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他的學業,因此,他們常常勸解少年,讓他給自己一個努力的方向。少年說:“我喜歡曆史,就朝著這條路走下去吧。”
少年有了這個想法,每天很早就起來,晚上有時能學到半夜,在他的寫字台上、床上,擺滿了曆史類的書籍。然而,少年的曆史成績上去了,英語成績卻不理想。少年很苦惱,有很多同學議論他,說他隻懂些年代久遠的知識,對於與國際接軌的語言卻一竅不通。少年非常鬱悶。正巧,一次測驗後,教育局的領導前來選拔英語尖子,少年所在的班有五名同學被選中,卻沒有他。少年更加心灰意冷,歎道:“看來,我與他們差得太遠了。”幾天後,五名參加英語競賽的同學載譽歸來,校方給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他們也一下子成了中學的名人。少年自慚形穢,開始羨慕那幾個“英語通”,不敢與他們照麵,課外活動時,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由於心情的變化,對自己的失望,少年的成績一落千丈,就連他精通的曆史學科,成績也有了大幅滑坡。
曆史老師很喜歡他,在看出他的變化後,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無論曆史還是英語,都是一樣的,它們各有自己的作用,隻要學會、學通、學精,總會發光發亮,你並不比那幾個優秀的同學差,欠缺的隻是一道明亮的光。聽了曆史老師的話,少年如夢方醒,從此發奮學習,各科成績均有所提高,尤其曆史知識,甚至比老師掌握的還全麵,還牢固。最終,少年考進了省立大學曆史係,畢業後,被留校任教,現在已是該校的曆史係教授。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一個人長久地躲在陰暗的地方,便無法享受到溫暖,隻有敞開胸懷,讓陽光鋪滿身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