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包括執業藥師在藥品生產、經營、使用中開展業務活動、從事藥學服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執血藥師理論聯係實際、獨立處理和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是執業藥師考試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執業藥師的職責與執業活動的需要,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考試內容的總體要求分為掌握、熟悉、了解三個層次。
1.掌握主要是執業藥師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牢記的一些重要基本概念和與日常工作緊密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它反映了執業藥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2.熟悉主要是執業藥師深刻理解並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基本知識以及必要的技能。
第一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考試要點
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理論和方法的一門科學。經過千百年的臨床檢驗、總結和充實提高,才形成了具備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基本特點,理、法、方、藥及各種治療方法豐富多彩,臨床療效卓越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係。這一獨特的理論體係中,有兩個基本特點,即“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1.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協調統一,即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二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即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也稱辨證施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辨證: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
辨證與辨病的關係: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即辨病又辨證的過程。
證異治異和證同治同:也叫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第二節 陰陽學說
考試要點
1.掌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了解陰陽學說在中醫診斷和治療方麵的應用。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中醫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概括說明人體的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陰陽,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用以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隻有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陰陽學說才具有實際意義。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是哲學範疇的內容。運用研究哲學的方法研究陰陽學說,就比較容易地理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的對立製約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係的事物屬性。表現出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製約的特點,陰陽兩個方麵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於它們之間的相互製約、相互消長。其結果達到動態平衡,就稱之為“陰平陽秘”。
2.明陽的互根互用陰和陽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種關係稱之為陰陽的互根互用。陰陽的互根互用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
3.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消長平衡,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同時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運動中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如果這種“消長”關係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對的平衡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而發生病變。
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相互轉化,說明事物對立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的運動變化形式。這裏應該強調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就是說陰陽互相轉化要有一定的條件。
陰陽對立製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幾方麵的關係,是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它們是互相聯係,彼此影響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了解了這些方麵,進而理解中醫對陰陽學說的應用就比較容易了。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各個方麵,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裏、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髒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麵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係的結果。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失去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的結果。用於疾病的診斷
診法方麵的應用:用陰陽屬性分析四診收集到的症狀和體征。
4.辨證方麵的應用: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在臨床辨證中,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
5.用於疾病治療
確定治療原則: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複陰陽的相對平衡。
歸納藥物性能:根據藥的氣(性)、味、升降沉浮作為臨床用藥的依據。
第三節 五行學說
考試要點
1.掌握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2.了解五行學說在中醫診斷和治療方麵的應用。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五行學說認為,事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這五種物質各自具有一定的特性,並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製約和相互滋生的關係。所以說,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我國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用以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研究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基本法則。如木的特性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火的特性為溫熱、上升;土的特性為生化、承載、受納;金的特性為清潔、肅降、收斂;水的特性為寒涼、滋潤、向下。
2.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古代醫家運用五行學說,對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自然界事物,以及人體的髒腑組織、生理病理現象,采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簡要介紹列表詳見教材第9頁。
古人認為日出東方,向上;春季多風,氣候溫和,植物經過嚴冬以後開始萌芽生長;草木色青;肝性剛強,喜疏泄伸展,木味酸,酸味入肝;怒能傷肝;肝主筋,開竅於目,所以把春、風、東、青、肝、酸、怒、目、筋等歸屬於木行。因此,用五行歸納事物的方法,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的本身,而是按其特點,抽象地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屬性。
3.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學說並不是靜止的、孤立的將事物歸屬於五行,而是運用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關係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及其協調平衡的整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