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秦魏風雲(1 / 3)

1.窮兵征伐

秦簡公通過宮廷政變,奪取了君位,他一麵打聽廢太子公子連的下落,以便除之而後快,一麵又積極準備攻伐魏國,窮兵黷武,收複失去的河西疆土,可眼下秦國正麵臨初政之初,老氏族在秦國任然有很大的號召力,給自己的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夏朝開始到戰國大變法時期,華夏文明在政權上一直處於氏族政治,進入春秋戰國以來,大小邦國上百個,幾乎都是氏族製度。氏族政治,具體指的是但凡一個邦國的核心組成,由各種部族下的大姓所組成,往往勢力影響最大的一家氏族姓氏為邦國的核心,也就是王族,在這支姓氏中推選最有領導能力的人為首領或是君主,為一國之主,這就是最傳統的部族國家,在進入西周、東周後,逐漸演變成了氏族政治,比如秦國,大小氏族三十六,也就代表著起初秦國建立諸侯之處,有三十六個大小的氏族,其中以贏姓為最大,故為王族。秦最初被天子封為諸侯,其治所在渭水上遊秦地;秦,得號於地名。早在西周孝王時期,他們居住在犬丘(甘肅天水地區),最開始的部族首領叫非子,善於養馬,便被周孝王召至到渭水,負責給周王室養馬,後來非子盡心盡責,深得周孝王賞識,便賞賜秦地給非子,並建立起一座城堡----秦邑,為周室的附庸,但隻有城邑無爵位,之後秦便成了他們正式的族稱。後來平王東遷有功,便正式封為諸侯,秦襄公正式始建國,秦也就成為國號,後秦國不斷擴大疆土範圍,最後都城東遷到了雍城。氏族往往封地過多,各自領著封地,表麵上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是自己的私人領地,國庫賦稅自然會減少,國中的重要中樞職位多由氏族掌領,隻有接近權利核心的由王族掌管;秦人有一樣是值得稱讚的,那就是但凡邦國有難,朝野上下便扭成一股繩,一致對外,這也是幾百年秦國一直在西部犬牙夾縫中形成的一種血氣精神。

早在秦懷公時期,秦國的朝政由貴族把持以後,起初政權比較穩定,沒被權臣篡位,並且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可惜好景不長,在秦懷公四年,一場內亂發生了。庶長贏鼂(zhao)聯合一些老氏族逼迫秦懷公自殺。這樣的時期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幸的,逼迫秦懷公自殺的原因,是秦懷公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改革,可是他自己又沒有權利,就是個傀儡,而且觸動了一些貴胄老氏族的利益,最後讓他們有所警覺,所以就被無情的殺害了。後來,這些大臣們擁立秦懷公的孫子秦靈公繼位。秦懷公有兩個兒子,秦昭子和秦簡公,太子秦昭子早逝,所以就立了秦靈公。

這一段時期,秦國比較慌亂,幾代國君沒有什麼作為,國內又發生一些變故,秦國現在可謂是江河日下,不過,一直到了秦靈公六年的時候,秦國還算是比較平安的,但是在這一年,魏國自恃強大,在秦國的邊境少梁築城,少梁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韓城,正式和秦國開始了長達兩年時間的戰爭。因為這個時期,魏國正是三家分晉以後的魏文侯時期,國力也比較強盛,所以敢於向西進攻秦國,終究還是秦國先扛不住了,被魏國打敗,搶到了少梁這塊地盤。秦靈公吸取了教訓,沿著黃河邊修建防禦工事,阻擋魏國的入侵,從此秦國進入了全麵防守的態勢。在思想上這個秦靈公本身也是一個比較迷信的人,他在國內開始主張為河伯娶妻。秦靈公深信不疑,開始在國內宣傳封建迷信的思想,這使秦國進一步淪落。

又過了兩年時間,到了秦靈公十年的時候,秦國還在加強防禦,主要就是圍繞著少梁,不讓魏國騷擾,三家分晉,魏國率先強大起來。秦國繼續處於全麵防禦狀態,秦靈公去世了。最後,君位並沒有傳給他的兒子,而是秦懷公的二兒子,秦靈公的叔叔秦簡公繼位,他聯合一些重臣奪得了君位,將原太子公子連流放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