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悠久的中原域外華夏印記(1 / 1)

炎黃二帝大戰蚩尤到戰國,中華文化已經發展和前進了兩千五百年左右,期間孕育了無數的地域文化,有些文化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文化,天下共識,有些還保留著傳統的文化色彩,供後人稱讚筆墨點睛,縱使赳赳歲月也埋沒不了時代的色彩,給了那個時代的符號。

秦國西錘之地,曾經是戎狄之地,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國力大盛,在西錘之地擊破戎狄大小部落,隨後秦國在西部設立大小數座城邑,在漾水流域中下遊以南地區分別置武都、平樂、下辯等城邑,與南邊蜀國、和夷形成長期對峙;最西端洮水地區,分別置臨洮、狄道、啄原數城,西部老秦人任然過著半農半耕的生活,平時勞作,但有戎狄來犯戰事一但發生,便會舉族成兵上陣,決不退卻,血戰來戰戎狄,這也正是秦人的本色。

洮水流域中段,有一城邑,名臨洮,在城五裏外有一莊園,臨近洮水邊,名析支園,這析支園曾經是析支國商人所建造,起初魏囤積貨物所建,後逐漸演變成為析支與秦國及函穀關中原列國商人前往西錘之地必經下榻歇息之處;析支國即古西戎析支國,古西海以南,河水上遊地區流域,在今黃河上遊河曲地區,曾經是禹貢華夏的一支。

翻開曆史長卷,我們除隱隱約約略知道一些有關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的傳說外,而對於中原域外華夏民族卻很少了解,曆史史籍也隻留給我們許多空洞的名詞,或是記載或是傳說,其背後究盡有多少故事我們以不得而知,他們都隨著曆史長河裏煙消雲散了,這西錘古析支就是整個域外華夏的其中之一。

   析支是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稱鮮支、賜支、河曲羌,分布在河水積石山至貴德河曲一帶。《書·禹貢》雲:“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孔穎達疏引王肅曰:“析支在河關西。”《史記·五帝本紀》:“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有雲:“豈復能使一笥可輕,八廚斯引,且登清漢,乍棄黃汙,望影析支,爭塗再楫!”

   根據書籍記載,析支大致在今青海東南境河曲之地,古西戎國名,中原人亦作賜支。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逕於析支之一地,是為河曲羌。應劭曰,禹貢九州之地,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裏,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後漢書曰,羌地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裏,賜運載得,禹貢所謂析支者也。胡渭曰,漢人謂積石為河首,北音讀析如賜,故雲,其地後為黨項所居。通典雲,黨項羌在古析支之地,漢西羌之別種,北連吐穀渾也。

    對於後人而言,析支在哪,是誰的祖先,經曆了怎樣的興衰,這些已經不再重要,我們隻要知道在我們民族發展的源頭,有座“山”叫析支,有條河叫析支,它同樣鑄就了我們民族的脊梁,同樣流進了我們的血脈,她給了我們高度和滋養,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獨特一頁和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