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累百金 血誓奮勉
戰國之世,天下紛爭不斷,各諸侯國之間你爭我奪,天下刀兵連綿,暮霧沉沉,大河江水上下一片蒼茫,在那個時代,一大批人物自覺的卷入了曆史大潮,既強烈的追求著自己最大價值的實現,又自覺的擔負起了國家救亡圖存,天下興亡的曆史重任。他們的個人命運,已經變成了一個諸侯國命運的縮影,他們一批一批的挺身而出,推動著社會的改革。
春秋末期到戰國以來,其實,諸侯國之間的空前競爭,是空前劇烈的,強則存,弱則亡,所有的結局都是十分鮮明清楚的。烈烈長空下,已經名存實亡的洛陽王稽為中心的東周王朝,以往的周禮布天下的景象幾乎不複存在,強勢生存成為當今天下大小諸侯國最為普遍的社會精神,求變圖存成為了天下諸侯國不二之選的大道。變則強,不變則亡。國家要強大,隻有不斷的改革變法。
周武王建立周之後,分封了大小不等的一百多個諸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為衛國國君,疆域包括殷商國都周圍的地區,建都朝歌。衛國,也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的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庶民是殷商遺民七大族群,周室為了分治殷商的實力,特別設定了這樣一個由周室王族統率的殷商遺民的諸侯國,殷商的王族群體,則被另外分封城一個諸侯國---宋國。數百年間,真正的殷商國民遺風在衛地,這種殷商遺民最大的特質在於,是但凡國人都有駕牛車遊走天下的商旅之風。此等國民風習數百年下來,衛地國人庶民多闖蕩,多見識,人才眾多,一時之間成為春秋戰國之世的風華之邦。
自康叔始至衛武公,曆經幾十代,數百年之久,衛國在諸侯國中保持不敗的地位,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同天下諸侯共同發兵平戎狄,立下赫赫戰功,周平王繼位封武公為“公”爵,此時衛國進入鼎盛時期。後到了衛桓公以後,幾代世襲君主無大誌,貪圖安樂,不思進取,導致國勢每況愈下,搖搖欲墜,直到戰國初期,天下諸侯爭雄,恃強淩弱,衛國國勢衰弱,不能與之相抗衡,屢屢遭受周邊強大諸侯國的入侵,衛國為圖存不得已被迫割地獻城,以換取短暫的安寧,可衛國君主始終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改革,國境疆域便漸漸縮小,最後國都不得已四次移址,最後遷至帝丘,成為一個懦弱的四五等諸侯小國,直到被天下諸侯所忘記。
一個國家的敗落,必然會帶來社會的混亂,民生凋敝百業蕭條,人浮於事,庶民百姓深受其害,國家流民不斷。在衛國東南濟水旁坐落著一座古城---左氏,其城傍濟水而建,水陸交通便利,城中有國人達以數萬,曾經這裏是衛國的東南商業重鎮,街市小巷人聲鼎沸,閣樓城頭燈火輝煌,大街旁道車水馬龍,酒肆客棧笙歌管弦,數月夜明如晝,繁華似錦,過往商旅使節紛紛絡繹不絕,四方商賈紛至遝來到這繁盛之地;而如今,街道行人零散稀疏,小巷鞠為茂草,盜匪群起,地痞橫行,左氏城邑國人個個人心惶然,它國商旅出於生計紛紛窘迫離去,西風殘照本地商賈便斂攤收市,到了夜晚,整個城邑漆黑一片,遠處山間田野泣麟悲鳳,城邑國人更是大門緊閉,再也不見昔日的繁榮盛景。正是衛國朝政人亡邦瘁,國家沒落衰亡奄奄一息的真實寫照。
在左氏北街的一條小巷盡頭,有一處不大的宅院,原本這裏風華日麗,裏麵住著一位新婚夫婦,另外住著幾位打雜仆人,這是一家做皮貨生意的商旅之家,後過了數年,夫婦生下了一位男嬰,取名吳起,吳起生於風華衛國,少時就有投身軍旅的誌向,數年之間,吳父在商旅打拚,吳起之家過起了“家累千金”的富裕生活。雖然如此,吳起之家有如此富裕,但是始終是庶民,並不是貴胄之富,而是商旅之富,在那個時代,富和貴有他本質上的區別,不是完全一致的;貴是政治化的,富則大多是平民化的。在這種商人之家長大,在多金,也是沒有貴族社會地位的,到頭來也隻是一介平民,其個人也是“布衣”之身,但要改變,去參加國家政治層麵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價值,他們必須奮鬥。再後來,衛國國運衰敗,百業凋敝,百姓生存艱苦,也同樣影響著這家人;吳父為了繼續做生意,經常遠踏他國,一去就是數月,後來不幸傳來,吳父在歸途被山匪所傷,回家不久後,傷情複發,不久便死去,隻留下了吳母帶著年少的吳起,照看著吳家的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