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魯國都城曲阜,白天黑夜斥候單騎頻繁出入,城門口的兵士開始對過往的行人逐個盤查,宮門外也比往常多了些巡邏的侍衛。
一輛篷車在馭手的駕駛下,在城門口停了下來,篷車內的人出示了公文牌帖之後,兵士放行,馭手駕著篷車徑直地往宮城方向駛去,篷車停在了宮牆馬棚處,裏麵跳下來一位布衣官吏,這就是東陽鄉中大夫吳起。吳起上任東陽鄉以來,在短短的時間裏,民風得到改造,很快吳起便從士大夫進爵為中大夫,可他終究是兵家士子,如今齊國來犯,正好一展他畢生才學,所以他趕在天還沒有亮就趕來了都城。
吳起在宮門外向守城兵士述說著自己的來意,剛好侍衛長在城樓看見是吳起,很快下到跟前詢問,吳起說明了來意,遞上了一卷竹簡,侍衛長捧著竹簡轉身快速像內宮而去。
侍衛長帶著竹簡來到了內宮,在內侍的指引下,來到了國君日常處理政務的書房,雖然許多事務都一一交給了丞相公儀休,但是像這等軍國大事自然都是國君處理;廊下內侍開始稟報:“君上,侍衛長求見,有緊急事務。”
書房裏麵,魯穆公端坐在木案前,將手中的毛筆放下,對著門外道:“宣他進來吧!”
門嘎啦聲打開了,侍衛長徑直走了進去,彎身雙手捧著竹簡道:“稟君上,東陽鄉中大夫吳起求見,現正在宮門外等候,這是他的上書,請君上過目。”
旁邊的長史連忙將竹簡上書捧到魯穆公的麵前,正準備放在木案上打開,魯穆公吩咐道:“長史,你來宣讀!”
“諾!”長史答應一聲,捧起竹簡高聲念誦起來:
薦己書
臣吳起上書:
近來邊境齊師來犯,魯國恐危矣,君上需盡早定奪,以安存亡。至先君崩殂,君上繼承大統以來,魯國國力蒸蒸日上,甲兵財貨強於一方,魯之富強,實乃君上用才而興。定公平“三桓”而立君威,在得孔丘等人。莊公長勺之戰敗齊師,劫盟複失地,在於用曹劌。
臣上任東陽以來,勤政治理一方,不忘君上之恩;臣食魯之祿,忠魯之事,建魯之功,不敢妄言負魯;今邦國蒙難,身為臣子,豈能坐視一方!今魯雖不及齊之地廣,國雖不及齊大者才眾。然國有赴死之士,朝有明君主政,國庫充盈,甲兵尚在,兵雖少而精;齊師兵雖多而非銳,然勞師遠征,供給不足,不可久之;魯齊此次隻在一戰,尚用兵得當定可一戰殲滅來敵,振興魯國。
臣本寒門布衣之士,滋事於衛,逃亡於魯,苟全於亂世。曾拜儒門求學,然受之羞辱,後奮發兵學之道,得遇高人授學,學成之時,臣見於君上,以求谘臣之事,授任臣於東陽,甚感欣慰;目下邦國之危,臣乃兵學之士,恰以彰顯臣之所學,臣不甚感激。
嚐聞君上夙夜寢室難安,良思苦久無終,而廟堂之上無一大才良將,臣吳起不才,願自薦之於君上,望君上托臣以禦敵之效,若不效,則治臣之罪。君上亦宜臣之自謀,以安邦國大計。臣不勝感激!
薦己書,也是軍令狀的一種;軍令狀者,當在軍事當中,如若不能完成,願依軍法治罪。軍令狀是我們華夏悠久的一種傳統文化。軍令狀起源和古往今來行軍作戰有著密切的關係,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統帥的責任感,確保戰鬥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