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內吳起倉促間穿起了甲胄,端坐在木案前,一時間,一眾大小將佐聚齊幕府內!吳起起身:“營中主將!”
“末將在!”白發老將軍走出隊列。
“勘合兵符!”
“諾!”
兩人兵符剛好合上,吳起將兵符收下,白發老將後台幾步,雙手一躬身道:“稟報大將軍,嶧山大營三軍將士,共三萬有七千人,其中精壯者兩萬餘人,一萬有七千人為老弱之士,全憑大將軍調遣!”
下麵將佐齊聲道:“末將願聽憑大將軍調遣!”隨後各營將軍報告了各營情況。
吳起道:“好!諸位,齊軍侵我魯地,魯國危亡,前方吃緊,我意今晚大軍立即開拔,前往武陽!出發前中軍將士由老將軍統領,全部換為一萬七千人的老弱兵士,其餘精壯之士全部編入其它大營,待我號令部署,你等先去安排諸般營中事務,軍士全部飽餐一頓,抓緊時間休息,下夜過後,待四更結束,進入五更天時,全營立刻開拔。”
眾將佐沒有疑慮:“諾!”
“好,你等速速去安排,我處理完相關事務之後,就前外中軍營中軍帳歇息即可,這幕府隨後便拆了吧!”
眾將佐疑惑了,往常那些主將都是住這寬敞的幕府大帳中,這樣的大將軍還是頭一回遇到,住和軍士一樣的軍帳,睡草垛,這還是頭一回遇到。
那位老將軍說道:“大將軍,你恐怕不妥吧,這。。。。。。”還沒有等他說話,吳起道:“諸位,我吳起何德何能,還沒有建功,怎敢享受幕府之遇,你等常年在外帶兵,和幾萬的將士們,不也是住軍帳內嗎!我意已決,不可在爭議!”
眾人隻得答應:“諾!”
眾將佐離去之時,吳起道:“老將軍,留步。”
“大將軍還有何吩咐?”老將軍一拱手。
“請問老將軍貴姓?”吳起一拱手道。
“末將乃曹劌之後,名忠,叫曹忠!”
吳起一驚,上前一步道:“原來將軍是一代名將之後呀!莊公十年,齊師伐魯,在汶水以南的長勺之地,兩軍對峙,莊公拜將軍的先祖曹劌為參軍,指揮這一場戰役,當時魯國隻有三萬之眾,齊國有十萬之眾,情勢危急。最後卻以少勝多,取得勝利,成為兵家典故。”
齊魯“長勺之戰”,莊公重用曹劌,剛開始曹劌都不主動出擊,嚴令軍士堅守不出,齊軍開始第三次攻魯軍陣營,久攻不下士氣逐漸下降,曹劌建議莊公,齊軍還沒有站穩陣腳,應該立刻出擊,莊公親自擂鼓,魯軍士氣高漲,奮勇出擊,個個銳不可當,把齊軍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魯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魯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確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製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魯國以一比十人數比例打敗齊國,成為春秋以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至此一句典故便在世間流傳開來: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此次戰役,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裏,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是有一定必然性。魯國在莊公時期,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一定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製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老將曹忠嚴肅著臉道:“末將不敢當,不敢和先祖博功名。”
“將軍老當益壯,卻有名將風範,又是名將之後,受吳起一拜!”說完,吳起雙手一躬身。
曹忠趕快上前攙扶:“大將軍這是折煞我了,你乃兵家大才,能跟隨大將軍,實屬我的榮幸啊!”
兩人隨後一同出了幕府,查看營中諸般事務,吳起也徑直和軍士住一起,在進入五更天時,全營牛角號聲響起,大軍在短暫得整理後離開嶧山大營,像武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