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疾病是醫學科學中兩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人類生命活動本質及質量的一種反映。國際護士協會的護理規範中指出,護士的基本職責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複健康、減輕痛苦。可見維護和促進人類的健康是護理人員的首要職責。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了解健康與疾病的概念和理論,才能為護理對象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一、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演變
健康(health)是一個多維且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概念。對健康的理解也因文化背景、曆史條件、個體價值觀、年齡、社會風俗等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綜合歸納起來,健康概念的演進過程大致如下。
1.一維———生理 健康就是沒有疾病。如 1910年大英百科全書對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健全、美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各器官有效執行它的功能。”這是對健康最傳統的認識,也是很多人持有的健康觀。其局限性在於,未能真正回答出健康的特征和本質。將健康與疾病視為“非此即彼”的關係,對於人們認識健康、研究健康、謀求健康是沒有意義的。
2.二維———生理、心理 健康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這一觀念進一步深化了對健康的認識,認為人的健康不僅是軀體的健康,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這一認識的欠缺在於忽略了人的社會適應性。
3.三維———生理、心理、社會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此定義將健康的領域擴展到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麵,並提出理想的健康狀況不僅滿足於免除疾病,還應該讓生命充滿活力,與他人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使個體處於健全且美好的狀態。
4.四維———生理、心理、社會、道德 健康除具備完整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外,還應具有高尚的道德觀念。這是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新定義。將健康概括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首次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這一新發展強調從社會公共道德角度出發來維護人類健康,要求每個社會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應對群體的健康承擔社會責任。這一新的認識境界,對深化健康認識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指當一個人的機體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臨床檢查無明顯疾病,但機體各係統的生理功能和代謝過程活力降低,表現為身心疲勞、創造力下降,並伴有自感不適症狀時的生理狀態。亞健康的表現包括:功能性改變,而不是器質性病變;體征改變,但現有醫學技術不能發現病理改變;生命質量差,長期處於低健康水平;慢性疾病伴隨的病變部位之外的不健康體征。
(三)影響健康的因素
人們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健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
1.環境因素 可以說,除了少數純屬遺傳因素的疾病外,所有人類健康問題都或多或少的與環境有關。環境對於健康的影響詳見本章第二節環境。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兩大類:其一、生物致病性因素,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寄生蟲病、感染等;其二、生物遺傳因素,它對健康的影響也極為重要。染色體不僅決定了性別,還帶有各種隱性或顯性基因,可造成遺傳性疾病,如糖尿病、血友病等;此外,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也有較大的家族遺傳傾向。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情緒、情感發揮作用的。積極的情緒可以促進健康、延緩衰老,甚至可以治病,同樣消極的情緒可以損害健康。《黃帝內經》雲:“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代研究也表明,許多慢性病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心血管疾病、腫瘤、消化道潰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