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典小說中的兔(2 / 2)

(三)《三國演義》中的兔和相關的比喻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渭水”中,有呂布和陳登的一段對話:

登曰:“吾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曹公笑曰:‘不如卿言。吾待溫侯,如養鷹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飽,饑則為用,飽則?去。’某問:‘誰為狐兔?’曹公曰:‘淮南袁術、江東孫策、冀州袁紹、荊襄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皆狐兔也。”布擲劍笑曰:“曹公知我也。”

陳登說曹操把呂布比做一隻鷹,狐狸和兔子還在活動,就不能讓鷹吃飽,否則就會飛走,不去捕捉狐兔。又說曹操把逐鹿群雄袁術、孫策、袁紹、劉表、劉璋、張魯都比做狐狸和兔子。自恃勇武、予智予雄的呂布雖然未得到滿足,心理上卻得到了平衡,扔下劍不殺密通曹操的陳登了。

曆史上,人們常用狐兔來比喻亂世群雄。但這些“狐兔”都不是人們心目中的真英雄,而隻是些風雲際會的匆匆過客,是如虎如鷹的真英雄降伏的對象。

書中還寫了一匹名馬,號“赤兔”。“日行千裏,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這匹馬由董卓送給呂布,後又為關羽所得,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直至走麥城。以兔名馬,是因為人們認為這類良馬有兔的速度。兔與馬的關係,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這裏就不再贅述。

古人以射虎為壯舉,而射兔雖無須勇氣,卻需要更高超的箭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寫了一次曹操挾天子的田獵。獻帝馳馬到許田,劉備在道邊請安,獻帝說:“朕今欲看皇叔射獵”,劉備領命上馬,忽然草中趕起一隻兔,劉備一箭射去,正中那兔,獻帝為之喝彩。

(四)《水滸傳》中的兔

《水滸傳》第二回中,出現了一個專門打兔的獵戶――?兔李吉。因見利忘義而惹起事端。

史家村的莊主九紋龍史進一日麵對鬆林乘涼,見到?兔李吉探頭探腦張望,史進問他為什麼近來不賣野味來。李吉回答說因為附近的少華山出了一夥強人,所以不敢上山捕野味。後來,史進與少華山的三位大王成了朋友,派人送信請他們中秋節到莊上賞月飲酒,那人歸途中醉臥林中,恰巧?兔李吉在那裏打兔子,趕過來發現了他身上有三位英雄的回信,因為想得賞錢,就到縣衙告密。中秋節,三位英雄如約前來,飲酒間,莊院被官兵圍住。史進引三位英雄衝殺了出去,李吉首當其衝,被史進一樸刀砍死。

書中第四十三回,講述李逵下山接娘,一個拂曉,趁五更曉星殘月動身趕路。“約行了數十裏,天色漸漸微明,去那露草之中,趕出一隻白兔兒來,望前路去了。李逵趕了一直,笑道:‘那畜生倒引了我一程路!”

這個小小的插曲在突出人物性格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李逵行色匆匆,卻能有這樣的舉動,他的憨直、孩童般的天真躍然紙上,使讀者感到親切可愛,看到“天殺星”李逵的另一麵。

(五)《紅樓夢》中的兔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到黑山村的烏莊頭到賈府送地租,呈上稟帖和賬目,單子上就有野雞、兔子各二百對。另外又有“孝敬哥兒姐兒頑意:活鹿兩對,活白兔四對,黑兔四對……”,看來賈府對於兔的需求量也很可觀,既要以兔為佳肴,又要活兔為玩物。

第七十六回,與黛玉和湘雲在凹晶溪館聯詩,湘雲的聯詩有兩句是“銀蟾氣吐吞。藥經靈兔搗”。這裏的靈兔是神話傳說中月宮裏的玉兔。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中,賈府為迎接元春歸省,“王夫人等日日忙亂,直到十月將盡,幸皆全備:各處監管都交清賬目;各處古董文玩,皆已陳設齊備;采辦鳥雀的,自仙鶴、孔雀及鹿、兔、雞、鵝等類,悉已買全,交於園中各處像景飼養……”這些兔,想必為園中的景點增添了不少生氣。

第五回中,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看到一首歌詞:“二十年來辨事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這是元春判詞。“虎兔相逢大夢歸”暗指元春後來死於十二月十九日,那一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裏並無真的兔出現,所說的兔是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