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說英語給我們的啟迪:我們和印度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比它強時就沾沾自喜。
印度和中國的人數在美國大學可以說是遙遙領先,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和我們兩國相比。在一次大型聚會上,主持人讓參加者站起來介紹二下,德國人、法國人寥寥無幾,而到了印度和中國,不需要介紹,一站起來烏壓壓一片。有人說,再過20年,全世界都是中國人。在一些係部,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生和教授們的比例非常大,比如說計算機專業。有一次,在26路車上,一車的中國學生。
印度的教育投入占GDP的7%強,中國不到4%。計算機專業的中國學生評價印度學生說,印度人數學基礎比中國好,我們的數奧讓人誤入歧途。數學是邏輯,我們學的卻是算術,我們擅長做題,套公式,見過的會做,沒見過的想一下也行,至於潛能或其它就難說了。
而在得克薩斯A&M大學的英語係,竟然沒有一位在讀中國博士(2009年下半年),倒是有日本人和韓國人,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們英語教學和研究的差距。印度學生的英語是我們不容易聽懂的,感到發音不準,“丟三落四”,我們表達準確,字正腔圓,但是美國人卻很青睞印度人。為什麼?英語表達是關鍵因素,他們能連續、流利地表達,不磕磕絆絆,母語和英語在大腦裏的翻譯要迅速得多。
不管什麼原因,我們往往用他們是英國殖民地當作我們英語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應該如何改進我們的英語教學是關鍵。我的看法是:2.英語學習的目標要明確。
進入大學,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在英語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僅僅想通過課程考試,這個目標仿佛是最低的,不能稱作目標。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可以檢驗自己的英語水平,畢竟它是全國性考試,當然我們不再把它當作硬性考核標準。還可以把考研當作目標,考研必須考英語,因此閱讀、寫作、翻譯和詞彙等等,非常重要。
如果想本科畢業後去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必須通過托福和GRE,或者雅思。如果成績好,可以申請到獎學金,這是很關鍵的,是保障完成學業的根本。如果沒有獎學金在美國學習,等於燒錢。2009年,留學美國的濰坊人劉女士,在化學係,每月獎學金1800美元,可以說能夠衣食無憂地完成學業。如果是留學這個目的,英語的聽力和口語就必須不斷地提高,僅僅依賴課堂是萬萬不行的。
2.英語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
學習英語是為了考試的話,結果往往是重視閱讀、寫作和筆頭的翻譯,而如果是為了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就必須注重聽力和口語,他們缺一不可。由於我們的考試還側重於聽力考試,因此聽力還不是最令人難堪的方麵,問題是你聽懂了,表達卻不太流利,必然影響雙方的交流。
好多博士和教授在美國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表達存在問題,因此不能更好地和導師進行交流,好多人感到很難融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有些陪讀的家人,考駕照,觀看測試色盲的儀器,不得不靠書寫來表達,勢必導致自己和母語國家的距離感,因此他們都在不斷地學習。
3.英語教學要時刻補充新鮮的內容。
我們教材上的詞彙語義相對單一,而在母語是英語的國家詞彙的意思多種多樣。比如,“subway”,我們學習的是地鐵,但是在美國subway是個很大的連鎖食品店的名字,就是大餅卷蔬菜和肉片,共需要五六個步驟完成這一卷“朝天鍋”樣子的食品。每個步驟都需要你選擇,玉米餅還是小麥餅,各種奶酪,各種蔬菜,必須一一選擇:很多中國人在說英語時,給老外的感覺是沒有禮貌,主要是沒有習慣英語的禮貌表達方式。衣食住行方麵的詞彙多種多樣,進入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名稱需要你學習,時事政治的詞彙,科技詞彙,文學語言等等,都需要你時刻擴充詞彙量,建議同學和老師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適當擴充詞彙和文化知識,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可以相對地一勞永逸,不至於“書到用時方恨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