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獨白對照莎翁錯位的婚姻,那的確是一種現身說法,它隱喻地道出了作者內心的憂傷。此外,人們還可以在莎士比亞戲劇集中,找到許多帶有貶意的婦女評論。例如,《亨利四世》中即有以下台詞:
“人世間讓人難以忍受的,莫過於‘一個饒舌的妻子,一匹疲憊的馬,一間烏煙瘴氣的屋子’。”
把妻子比喻為衰老的馬和破屋陋室,這隻有感覺到妻子缺乏青春活力的人,才會作出如此辛酸的比喻。莎士比亞的偉大,不僅在於他著作的宏富、故事的生動、思想的深刻,更在於他的語言的永恒魅力。盡管時過境遷,英國人仍自豪地說:“英國可以失去印度,但不可失去莎士比亞。”你今天涉足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每個家庭的藏書中,通常都可以看到兩部書,其中一部是《聖經》,另外一部就是《莎士比亞戲劇集》。莎劇何以受到人們如此鍾愛?其一就是莎士比亞在劇中表現了詩人的驚人才華,其作品妙語連珠,其劇情的生動有趣,完全得賴於語言運用的巧妙自如,所以莎翁也博得了“語言魔術師”的美名。例如,在著名悲劇《哈姆雷特》的劇情中有這麼一段對白,陰謀殺掉王兄的現任丹麥國王克勞克斯問已知內情的侄兒哈姆雷特:
“怎麼,你臉上還罩著一層愁雲?”
“不,陛下,我受到的陽光太多了。”
在哈姆雷特的回答中,太陽象征國王,因此就含有一種委婉的譏諷,意即“我受國王的榮耀太多了”,潛台詞就是:“我因被奪去正統王位繼承權而無顏見人。”
同樣,莎士比亞也常常以一些無可奈何的至理名言來描述愛情與婚姻的悲劇。他在《仲夏夢之夜》的第一幕中寫道:
“如果真正的愛人要永久地遭受折磨,那也是命中注定;我們該鼓起耐心來承受苦難。”
顯然,莎士比亞的家庭婚姻是不幸的。在他的遺囑中,指定把財產分給女兒和一些親人,何人應得到何種東西,遺囑交代得一清二楚。他兩個女兒可分得大宗遺產,唯獨妻子僅分得部分家具,其夫妻感情之淡漠可見一斑。更有甚者,莎士比亞自選的墓誌銘竟寫上這樣的話語:
“朋友,希望不要挖掘埋葬於此的遺骸!
沒有觸動這墓石的人有福;
碰到我遺骨的人有禍!”
這一神秘恐怖的偈語,猶如古埃及法老金字塔中的詛咒。可見莎士比亞並不希望任何人來打攪他冥世的安寧。事實上,據記載,莎翁的夫人在臨終之際,是祈願自己能跟這位偉大的丈夫同葬一穴,但丈夫這一墓誌銘卻把她無情地拒之門外,其原因就在於,教會實在不敢觸怒那神秘的咒文,以免遭受災難。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年老的莎翁之所以會留下這謎一般的墓誌銘,恐怕就屬於這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