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傳統婚嫁(3 / 3)

主婚翁命年歲不犯天罡福壽大吉

主婚姑命年歲不犯河魁福壽大吉

娶婚男命年歲不犯命星喜慶大吉

行嫁女命年歲不犯歲星喜慶大吉

娶送帶擇於本年月日時進宅大吉

冠帶擇於本日時麵向方梳妝上頭大吉

娶送女客忌屬三相以及妊娠之女婦避之大吉

安床帳宜用房間坐向合苞大吉

新人上下車轎俱宜麵向方向迎喜大吉

迎門置鞍令新人抱紅娟帛及明鏡大吉

天地氤氳鹹恒慶會

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女子出生年月出嫁忌月表

正月生:不宜四月出嫁;二月生:不宜五月出嫁;

三月生:不宜六月出嫁;四月生:不宜七月出嫁;

五月生:不宜八月出嫁;六月生:不宜九月出嫁;

七月生:不宜正月出嫁;八月生:不宜十一月出嫁;

九月生:不宜二、三月出嫁;十月生:不宜四月出嫁;

十一月生:不宜五月出嫁;十二月生:不宜六月出嫁。

女子出生年出嫁吉月

子年出生,六月出嫁吉;醜年出生,六、九月出嫁吉;

寅年出生,六、九月出嫁吉;卯年出生,三月出嫁吉;

辰年出生,四、五月出嫁吉;巳年出生,三、九月出嫁吉;

未年出生,五、十一月出嫁吉;午年出生,八月出嫁吉;

申年出生,八月出嫁吉;酉年出生,三、九月出嫁吉;

戌年出生,正、二月出嫁吉;亥年出生,正、二月出嫁吉。

請期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二,七月初一、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二十九為楊公忌日和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為月忌,不能結婚。

還要看屬相是否犯月。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豬、八馬、九羊、十虎、冬雞、臘龍。

送錢

婚日早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財禮錢。就是將答應女方的財禮剩餘部分全部送給女方。但男方要在送的錢裏扣一點“兒女錢”,扣除多少取吉慶數字,一般為四四四、六六六、八八八,其中以十元為單位就是四十四、六十六、八十八,以百元為單位就是四百四、六百六、八百八。其外還有棉花套兩卷。棉花套做成像桶一樣並用紅紙糊底。用紅紙條做箍和提架,女方收到後,把棉花掏出,桶底桶箱男方帶回。還有帶雙骨肉二三斤,肉女方留下,骨頭男方帶回。男方要付跌骨下喜錢。還有白麵一盒,女方收到後,用勺挖四角留下,中間媒人挖,剩餘的男方帶回來,讓女方吃歲歲餃子。歲歲餃子包成麥穗狀,數字按年齡大小加天地,包好後放在籮內,擺成雙喜。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睡覺前,讓新娘吃,吃時要放炮,由十全人陪。

送嫁妝

舊時傳統婚嫁,女子需要一個大櫃和一個小櫃到男方家送嫁妝。大櫃內放72件,有衣服,有扁柏、蓮子、龍眼,還有“蝴蝶雙飛”、“尺”、“枕頭”、“床單”等床上用品,拖鞋兩對、睡衣和內衣褲兩套。小櫃內包子孫盆、內放紅雞蛋1對,紅糖兩塊,十隻紅筷子、薑兩片等。

女子出嫁要配送嫁妝,其豐儉根據女方家貧富而定。舊時,陪嫁妝有:錫、銅、瓷、象牙、竹、木等用具;茶盅、酒壺、茶瓶等鍋器;茶碗、大盆、浴桶等瓷器;提籃等竹器,有衣箱、頂櫃等木器;紅筷子,牙器,移飯碗、洗漱用品等。

在出嫁前女方將嫁妝送到男方家,工錢由男方付。豪門送奩用大燈籠上寫明某府送奩,雇用人車,將所有妝奩用紅錢拴單,貼上紅喜字,置於下櫃上或以食盒盛載,或抬或擔或車,並備有一份《奩儀錄》,將所有的陪嫁之物一一列錄。男方收到嫁妝要對照《奩儀錄》件件清點,並必須回一張“敬貯佳奩,愚子婿某某載拜”字樣的紅柬帖,帖的封麵用紅紙印金色,首二頁通常寫著“荊漢裙布”或“荊布家風”四字。

迎親

結婚日的前夜,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各自的家吃餃子,叫“歲歲餃子”。歲歲餃子的數量按新人的年齡加天地各一個,如新郎22歲,那麼餃子就包24個,包好後,放入麵籮中擺個雙喜字,待夜12點前放炮,由十全人陪同吃飯睡覺。據傳,這頓飯哪一方吃的早,哪一方好。

第二天,天不亮婆母跑到兒子的窗前打鼓祝詞:“咚咚咚,娘娘喚孫孫,孫孫來得早,娘娘引著滿街跑”。早飯後,新郎到女方家去娶親,舊時一般人家兩乘轎,供新郎新娘坐。也有的人家是四乘轎,新郎、新娘、送客、娶客各坐一乘。貧苦人家無錢講排場,一般隻有花轎一頂,新娘坐轎,新郎騎馬,講究白馬迎親。儀仗人數視男家經濟實力而定。娶親隊伍前由放炮的引路。接著是細樂班,旗鑼傘扇、牌官執事、金爪斧鉞、瓜錘、朝天蹬,有掩紅氈打燈籠的、執火把的大小人丁等沿街徐徐前進,人稱“小登科”。遇有十字街、廟宇,掩紅氈的就展開以“避凶”。到了女家村口,迎親隊伍停下來,放炮作信號,通知女方準備,女家聽到炮聲,也放炮回答,表示準備就緒,然後迎親隊伍進村。在離女方家門不遠的地方,轎夫停下來,然後邊跑邊扭,再停到女方家門口。女方家請新郎下轎,專人接待入座。新郎坐上右,迎客坐上左,兩旁則是男方來賓和女方陪客。桌上擺糕點、水果、幹果、茶壺、茶杯等。

稍等片刻後,風俗稱“清茶恭候”,也叫兩天或三天辦。禮畢,準備回程,化妝好的新娘由哥輩抱入第三轎內,送客坐第四轎,送客多是哥輩,人稱“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輩輩”,跟婆坐轎回程。有不走回頭路的習俗,繞過原路而回,但要選擇大路或大道。在回程的路上也要放炮發號,新郎在轎內雙手抱拳,打躬作揖。快到家門口時,鑼鼓喧天,炮聲震耳,村裏的大人小孩擁擠到家門口停下轎車,這時司禮生喊“一撒喜草天門開,二撒喜草地門開,三撒新人下轎來”,新人下轎。在喜娘的攙扶下,新人將隨身攜帶的喜錢、喜糖撒向人群,兒童們滿地爭搶,隨後夫妻雙方腳踏紅氈步入院中,在預先設置好的喜閣裏“拜天地”。司禮生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新郎新娘行三拜九叩禮後,新郎引入洞房,要跨馬鞍而過。進房後,新郎挽弓搭箭,用四支箭象征性地射向四角。新娘按喜神方位坐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並坐行喝合巹酒,吃合歡飯。吃飯時,新人用的是紅筷子,用紅繩拴在一起,喜郎陪伴,跟婆照住,飯畢開始鬧洞房。

過去辦婚事,男家是兩天辦,女家是三天。第一天,男方家迎親用花轎,鼓手到女方家娶媳婦回來,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以後,入洞房,晚上鬧洞房哄新娘。這一天男女雙方家都要酒宴待客,當晚,路程遠的客人住下,近者各回各家。第二天,男方家道喜,不論遠近客人,清早給新郎的長輩行禮,稱為道喜。上午新婚夫婦給公婆及長輩行禮,“認大小”,而後新娘給新郎磕十個“起家頭”。有些富戶還請票兒班或雇樂隊“座門唱”,或吹奏,內容吹唱的都是吉慶劇目,如“滿床笏”、“忠孝義”等。這一天女方家無事,隻招待住下的客人。第三天,女方家“請三”,女方家派轎車接閨女,女婿自備車轎到嶽父家。來了之後,女婿給嶽父母及長輩行禮“認大小”,而後開席。席間派一些小孩端上銅盤,向新女婿要“茶水錢”,實際上是哄新女婿。這一天女方家最熱鬧,男方家無事。

近年,因為社會變革等原因,把婚事改為男方家一天辦,娶親道喜在第一天就進行完了。有人編出“娶媳婦一天辦,出殯吃的一頓飯”的順口溜。

§§第三章 現代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