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不要讓自己顯得太聰明(2 / 2)

即使你聲名遠揚、功勳卓著,業績驕人,如日中天,你也不能目中無人,不可一世,而是要壓低自己。如果盲目地自驕自負、不顧天高地厚地顯示自己的聰明,就注定要以慘敗而告終,此乃世事之必然,人生之警策。

在社會生活中,有時顯得過於聰明,反而會壞事,所以適當地隱藏自己的智慧和實力,往往會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進士張淳任永康(今浙江省中部)知縣。當時永康世風頹敗,猾吏、刁民不可勝數,官府還積壓了很多陳案,在短短的幾年裏,永康就有七任縣令被罷黜了。張淳了解到這種情況後,並未畏縮不前,反而暗下決心要治理好此地。他日夜審閱案卷,不敢稍加懈怠,並又料事如神,斷案非常流暢迅捷。常常在鄉民裹一包飯的功夫,就可以準確無誤地斷清案情,因而得了個“張一包”的雅號,人們以此來稱頌他像包拯一樣斷案神速。

永康出過一樁盜劫庫金的大案,據說是巨盜盧十八所為,但他生性狡黔,出沒無蹤,十多年來都未能將其捕獲。禦史對張淳的辦案能力也有所耳聞,便責令他破獲此案。張淳不僅爽快地接受下來,還給自己限期三月抓獲案犯,並請禦史親自監督、過問此案。禦史索性依計而行,時常派人催問此事,故意提醒他期限將臨。

張淳顯得不慌不忙,似乎並不急於緝拿盜賊,而是像往常一樣料理公事。當禦史每次差人催問時,他都有意露出尷尬之色,還在眾人麵前笑著說:“盜賊逃遁很久了,一時怎能抓得到?”

其實,張淳是采用“障眼法”,借此來迷惑藏匿的盜賊。他想:如果自己興師動眾地去四處搜剿,盜賊定會隱藏不出,可能還會逃到外地,何不施用緩兵之計,引蛇出洞呢?因此,他是內緊外鬆,暗中派出得力的捕探,多方查找盜賊的下落。

一天,有人探知縣衙中一位小吏的妻子,長期與盧十八私通,小吏卻因懼怕盧十八,不情願地做了他的耳目,定期去通風報信。張淳聽後心中暗喜,便裝成一幅鬱鬱寡歡的樣子,放出話來說:自己已黔驢技窮,破不了這樁大案,過幾日就要向禦史大人謝罪,辭去知縣之職。然後又故意讓家人打點行裝,似乎真的要離任了。

這位小吏果真將張淳的話轉告給盧十八,盧十八長長地鬆了口氣,覺得可以高枕無憂,繼續逍遙法外了。

張淳見此計得逞,便開始實施下一步計劃。他當機立斷,借以其他罪名將小吏拘禁,然後親自去審問。他先是恐嚇小吏因通盜將要被處死,轉而又假裝好心地教其所謂保全之計,即讓妻子代他在獄中服刑,而自己出去設法用錢來贖罪。小吏為了活命,隻好托人轉告妻子,讓她照此辦理。

小吏之妻不知如何是好,隻能捎信給盧十八,求他務必來見上一麵。盧十八情急之中,也來不及細加考慮,就急如星火地趕來探視。不想,張淳早巳在小吏家的附近設下埋伏,正好來了個甕中捉鱉,將其一舉擒獲。

等禦史接到張淳破獲盜案的捷報時,尚不足兩個月。

張淳之所以破案神速,正是他深通“藏巧於拙”的智慧的緣故。我們應該向張淳好好學習,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忍。

人人都想表現聰明,裝傻似乎是很難的,這需要有傻的胸懷和風度。既能夠傻,又愚得起。所以一個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顯示才華,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年輕人喜好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其實,即使自己真有才能也不要太出風頭,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說自己聰明的,因為他們知道隻有藏而不露,大智若愚,才能更好地實現願望、達到目的。必要之時,假裝愚癡比故意擺弄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