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不僅喜愛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視教育孩子。他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這樣寫道:“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亮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兒童看作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一種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思想愚鈍,目光呆滯,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後,“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另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兒童在家裏成了“小霸王”,要什麼給什麼,待到將來走到社會,“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魯迅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他曾經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有一天,魯迅在家裏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海嬰麵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動,先夾了一個嚐嚐,覺得味道不新鮮,就嚷菜壞了。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嚐了嚐,都說是新鮮的,以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裏的揀來嚐了嚐,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理解孩子,不僅要相信孩子,還要從孩子的角度替其考慮問題。
孩子的發展要順其自然
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和文章聞名中外,但他對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繼承父業,而是“順其自然”,並告誡孩子“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順其自然,簡單地說,就是看孩子的天性如何,適合和往哪方麵發展就往哪方麵發展,不可勉強孩子往不感興趣的或不擅長的領域發展。魯迅先生曾經指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就是從孩子擺弄玩具中,根據兒童的特點,引導、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魯迅發現海嬰從小就特別喜歡動手,而且動手能力也比較強,便給海嬰買來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嬰捧如至寶,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認真的神態,儼然像一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
魯迅的好友瞿秋白夫婦送給海嬰的蘇聯兒童玩具(類似於積木),更是讓愛動手的海嬰愛不釋手。魯迅也慢慢發現海嬰的愛好所在,盡管他希望孩子以後在寫作方麵能夠“後來者居上”,但他還是尊重孩子的自然選擇。因為魯迅先生知道,即使因為自己的原因可以讓海嬰在寫作領域占據一定的優勢,但沒有這個才華也隻能是徒有虛名、華而不實。而魯迅先生卻又是最不喜歡這種華而不實的人的,在其遺言中也透漏這點:孩子長大若無才能,寧可尋點小事情過活,做一個能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也不要做那種徒有虛名、華而不實之徒。當然,海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自己選擇的領域有了一定的成績,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
現代著名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曾經說過:“近世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確實,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愛萬分,但他愛子不溺子,教子有方,為周海嬰日後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魯迅先生以筆作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他不但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位睿智英明的父親。正是父親的影響,才形成了周海嬰做人處事的良好品格。
“教育心得”
魯迅對於兒子的教育,實踐了他早年的理念:理解、指導、解放。父母教育子女,不是要讓他們固守“父之道”,也不是為了光宗耀祖,而是出於人性之愛、為了國家的未來和人類的進步,“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