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蘇步青:油燈下的啟蒙(2 / 2)

蘇步青7歲那年,一下成了牛背上的孩子。他得到一本殘缺不全的《三國演義》,連猜帶想,一邊放牛一邊看。看到兒子連猜帶想的竟能把書看個大致明白,蘇祖善沉思良久,最後夫妻倆商定:再窮也得供兒子讀書!父母想盡辦法為蘇步青籌齊了學費。第二天蘇步青穿著母親半夜燈下縫好的衣服,父親擔著米,懷裏揣著路上充饑的糠菜團子和給兒子的幾個雞蛋,走100多裏的山路,進了平陽縣第一高等小學。

相信孩子,決不放棄

平陽縣第一高等小學(今平陽縣中心小學),是有錢人孩子讀書的地方,學生們衣著講究,矮小黃瘦的蘇步青,成了同學們嘲弄和欺侮的對象。見他蚊帳有補丁,同學將他的鋪蓋扔出門,他隻能睡在樓梯口。一次做夢從山上摔下來,原來是自己滾下樓梯。這時他迫切地想念溫暖的家,想念疼愛他的父母。但他想起父母期待的眼神,知道放牛不是長久之計,隻有讀書才能有出路,沒敢回家。同學不與他玩,他一個人,身處縣城,恰逢集市,他情不自禁走街逛市。許多他從沒見過的事成了他心中的問號:包子裏還有菜與肉?狗皮膏藥怎麼可治病?油條怎麼一點點麵可以發成這麼大?因為想著這些新奇的東西,他開始上課走神,完不成作業,遲到曠課,常常被懲罰一連幾小時立壁角。因此他三年中都是最後一名。這時有人勸蘇祖善:“兒子讀不好書,讓他回來。你家經濟那麼困難,何必花那冤枉錢!”“不,他能讀好的!”蘇祖善堅定地回答,“隻是還沒有碰到可以開他竅的老師!”蘇祖善堅信兒子能讀好書,假期他與兒子談心,將兒子轉到新辦的平陽縣第三高等小學。

入學時教國文的謝先生看到一篇作文,不相信出自於小小的蘇步青之手,這種懷疑傷害了蘇步青的心。一直到五年級下學期,學校來了一位地理老師陳玉峰。老師告訴他在宇宙中地球不過像粒沙子。他驚奇極了,迷上了地理課。老師耐心地回答他沒完沒了的提問,使蘇步青與陳老師越來越接近。老師還給他講了同樣是農家孩子同樣被同學看不起的牛頓的故事。蘇步青從此奮發,立誌向牛頓學習,此後年年頭榜。陳老師也成為他永誌難忘的恩師。1931年,他從日本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回鄉探親,他在人群中看到陳老師,立刻恭恭敬敬地將老師請到上座:“沒恩師教誨,學生不敢奢望有今日。”老師笑說:“有這樣的學生,也算不枉度一生。”最後蘇步青雇了小轎,隨行30裏,將老師送回家。

蘇步青1915年考入溫州浙江省第十中學(現溫州一中)。蘇步青沉醉在1300年浩瀚的曆史煙海裏。紮實的文史基礎為他獻身數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一直到蘇步青名滿世界,他堅定認為:一個人的素質是渾然一體的,天地間智慧更是融會貫通的,他的吟詩填詞,出口成章,對調節思維方式、開拓思維空間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他反複告誡理工科學生要培養文史修養。

“教育心得”

在人類曆史上,有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並非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他們的父母對教育孩子往往沒有什麼獨到的認識。但是,這些父母憑著對孩子的那一份摯愛,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法去撫養孩子、教育孩子,以一種精神的力量去打動孩子,給孩子樹立榜樣,這同樣能夠給孩子的一生帶來難以磨滅的光輝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