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佛教徒不能“貪”,不能積極爭取世間的事物,這是不了解佛法造成的誤解,把對自他都有利益的“精進”,和有害的“貪欲”混為一談。為什麼佛陀隻是告訴我們不要貪,並沒有說不要發願成為佛菩薩,或不要發願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呢?這兩者一定要分清楚。
人類生存依靠兩種力量:正麵力量和負麵力量。正麵力量叫做行善,負麵力量叫做造惡。什麼叫做造惡呢?當我們做某件事時,帶有傷害性的負麵情緒,就是造惡,具有破壞的力量。比如,很多企業家是被內心的嗔恨驅使而成功,可能曾經被別人羞辱或歧視,心中被激起的不服輸和強烈恨意,帶來強大的動力而走向成功。但在過程中,整個心靈都充滿著仇恨,長久下來,不知不覺中可能就會發生扭曲。而正麵力量是在善的心念中做事,是在被鼓勵和充滿關愛中,完成整個過程,兩者完全不同。
精進是正麵力量,自私的貪欲則是負麵力量,表麵上兩者很相似,但本質上有極大的差別。一講到貪,很多人都誤以為,努力爭取成功叫做貪,心裏總是有各種糾結的想法:“因為我是佛教徒,不能有貪心,不能有那麼多的欲望,不能想做官、不能想發財、不能想考好學校……”,這是誤解了佛法。一件事情,如果是正確合理而且有利益,就應該努力爭取。過美好的生活、考上最好的學校、擁有無邊的智慧、擁有廣大的權力,隻要對別人沒有造成傷害,就是正確的。選擇正確的目標,努力向既定的目標往前衝,佛教裏稱為精進。
而貪欲,是指在自私的欲望裏,隱含著傷害,在努力爭取的過程中,不是全心全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堅韌不拔地奮鬥,而是明知道使用的方法,會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卻仍然以別人的損失作為代價,來成全一己之利。也就是說,為了一己之利,而不顧其他人的利益時,才叫做貪。
追求成功時,並不是非得踩在別人頭上,不讓別人有任何機會,我們才能爬得上去;很多時候靠別人把我們推上去,會比踩在別人頭上爬得更快。當正負麵的力量同時存在時,一定要謹慎選擇正麵的力量;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人一起努力,別人幫你往上推,你也努力往上爬,會爬得更高更快。如果你一定要踩在別人頭上,別人還不一定願意。
佛教並不排斥財富。真正的佛教徒做起善事來,一定會無私奉獻,因為他們心中充滿對所有眾生的愛。就像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老,是印度當時最有名的富豪,除了用黃金鋪地的方式購買土地,與祇陀太子共同建成“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捐給佛陀以外,還將畢生的財富都捐給窮人,窮人到他那裏,都可以免費吃穿。到了晚年即將離開人世時,財產幾乎已經全部捐完,這是佛教曆史上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
講了給孤獨長老以黃金鋪地供佛的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佛教鼓勵每個人在福報範圍內去爭取,並且在過程中運用正麵的力量,盡量不要傷害別人。這裏說的傷害別人,與我們通常認為的不同。一般說的傷害別人,是說兩個人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互相競爭,結果隻有一個人爭取到了,而沒有爭取到的一方,肯定會難受。但在這裏,這不叫傷害,因為整個過程都是用正麵的競爭方式,並沒有刻意傷害對方。以合理合法且沒有傷人的動機,爭取想擁有的東西,是被準許的,一點也不衝突。
佛教徒努力工作,為社會做無私的奉獻,爭取這些是對的而且非常好,這叫做精進,而不是貪欲,一定要分清楚兩者的差別。有許多弟子位居高官,看多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生起了辭官求去的念頭。我就告訴他們:“你把好位置讓給別人,如果繼位的是比你更善良的好人,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換個貪官來,豈不是給別人造業的機會嗎?你有虔誠的信仰,這個位子有了你,至少在你職責所在的範圍內,還是個幹淨之處,隻有好人做好官,平民百姓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好生活。”
精進,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托著我們的腳,把我們頂上去。雖然他會有很大的壓力,我們站在上麵也很辛苦,但我們明白上去之後,就可以拉他一把,就像佛陀自己先成佛,然後就有能力開始救度眾生。所有人都應該努力精進,但是不能有貪念。所以,佛教徒要更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工作,再把屬於自己的財富,回饋給社會,這是多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