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滴水入大海(1 / 1)

我們做了一天的功德,要記得累積下來,存到福報銀行裏去。這個銀行就是眾生,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隻要大海一天不幹涸,這滴水也會一直存在。同樣的,把自己做功德的這滴水,存在眾生的大海裏,無論發多大的脾氣,也不會把大海裏的那滴水燒幹。嗔恨之火,燃燒功德是非常迅速的,很多時候我們辛辛苦苦持完咒,突然看到不順心的事,一下就忘記了,立刻開始破口大罵,罵完回來還繼續念後麵的經,其實,之前念的功德都已經全部燒光了。所以,把好不容易累積來的功德,馬上回向給眾生這個大海以後,因為自己不能代表所有眾生,發脾氣起嗔恨心以後,存在眾生之海的功德,還會很好地保存著,不會有任何損失。

身、口、意要達到協調一致,和別人相處才能和諧。言語的修行,依靠誦經持咒、出家法師講經說法、學校老師給學生傳播知識,隻要是讓對方感覺溫暖的語言,能傳達給聽者正麵的觀念、思維和感受,這些都是言語方麵的修行。

身體的修持,可以靠做大禮拜,或是佛陀講的《增壹阿含經》裏,提到可以得到財富的七功德——蓋廟、建精舍、蓋佛塔,為出家人供養住處、吃的、喝的、藥材等,基本上都可以靠身體來累積。佛教徒照顧年邁的父母病人,給別人最需要的幫助,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包括大家經常在做的義工,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些都是可以得到財富的功德,隻有身體可以做到的。

尊貴的阿底峽尊者非常喜歡自己做功德,累積福報。因為身邊的人不讓尊者勞動參與建廟,他就用泥土印小佛像、小佛塔,一天下來,衣服經常弄得特別髒。弟子覺得如此偉大的大師,每天有很多人來拜見,還把手和衣服弄得都是泥巴,太不莊嚴了。有一天,尊者自己還沒來得及做,弟子們已經幫忙全部做好,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放著,他看了以後,什麼也沒說,笑了一下就回去了。到了吃午飯的時候,弟子請尊者用餐,他不肯吃,弟子覺得很奇怪。尊者說:“功德,你們可以幫我做;飯,你們也可以幫我吃,你們就都吃了吧。”大師其實是在告訴弟子們,各自造的業力隻能各自承擔,各自播種的福田也隻能各自去享受,功德可以回向,但是不可能讓人代替做功德。從此以後,弟子們再也不敢替大師做功德了。

像我回到寺廟,就有很多機會可以用身體做功德。除了講經說法以外,如果還有空餘的時間,還可以去參與蓋廟,可以教木工怎麼做工程、教石匠怎麼切石頭,蓋弟子參加法會時修法的大殿和住的房子,這些都是身體能做到的,也是給我自己累積點福報,而不是坐在那裏,等著別人給我福報享受,我自己也得主動創造機會。這種功德隻有身體能做到,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就盡量去做。

所以,無論建寺廟,還是在各地參與社會義工活動,都是很大的功德,應該積極參與,堅持努力去做。不要小看每個人的力量,很多人參加義工,可以感動也帶動很多人參與其中。也許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在別人獲得幫助的瞬間,感受到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盡的,無數個體的力量彙聚在一起時,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妙。雖然不可能達到像極樂世界那樣的境界,但是我們身邊小範圍的極樂世界,還是可以創造出來的。無論是師兄弟姐妹,還是周圍的家人、同事,大家和和樂樂在一起相互扶持,困難不再是每個人獨自麵對,而是大家共同承擔,再沒有人是孤單無助的。

一個和樂的大家庭,可以影響到周圍的鄰居和社區,最後整個社會和國家都會變得越來越美好,這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