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與福山烹飪
據史料記載,福山烹飪自元朝時進入宮廷,並成為禦膳支柱。福山大廚進宮的故事,也成為魯菜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話說元朝至元年間,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遷都燕京。一日,忽必烈召集滿朝文武議宮中膳食:“眾愛卿,我大元統治中國北方已有數年,下步統治中原指日可待。咱們要想把中原統治好,必須明白漢人的生活方式。朕想從宮廷飲食開始,改變我們蒙古人生吞活剝禽獸的習慣,學用漢食。眾愛卿意下如何?”眾大臣齊聲說好。於是,宮廷事務和膳食大臣從大都及其周邊找來一撥又一撥漢人廚子,可做得漢食都不對忽必烈的口味。忽必烈性急之下,不是殺廚子就是撤官位,折騰得宮廷上下一片驚慌。
消息傳到山東福山縣(現煙台市福山區),時任福山縣尹的阿合馬竊喜升官的機會來了。因為阿合馬是元軍攻克北方後被派來當縣尹的蒙古人,他到任後由蒙食改漢食,福山大廚做得每樣飯菜,他都十分滿意。於是,他從域內眾多的廚子中挑選了六名大廚,帶著部分原料和調料,親自送往大都。忽必烈迫不及待地讓福山大廚當日就上灶烹飪。福山大廚烹調了芙蓉雞片、四喜丸子、紅燒肘子和蔥燒海參等菜肴讓皇帝品嚐,忽必烈嚐後龍顏大悅,連喊:“好,真乃天下美味也!”遂降旨:“從今日起,由福山大廚主持禦膳房!”後來,忽必烈為了慶祝討伐南宋的勝利,舉行大型筵席犒賞三軍,福山大廚把魚、鴨、雞、豬等菜肴做得件件有特色、樣樣口味好。三軍將士猛吞狂飲,感謝陛下皇恩,山呼萬歲!這樣一來,福山大廚在宮裏宮外名聲大振。之後,他們一代接一代地執掌禦廚。那個送福山廚子進宮的縣尹阿合馬,也因忠於皇帝而得到褒獎,官升至四品。
福山廚師在宮廷禦膳中學會了烹調熊掌、駝蹄的技術。他們告老還鄉後,把技術帶回了家鄉,經認真研究改進,使扒駝蹄、燒熊掌這兩道菜成為魯菜煙台風味的傳世名菜。
鑾駕莊村名的由來
在煙台市福山城區西北三裏許有一個村莊。這雖然是一個隻有五六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名字卻大的嚇人——鑾駕莊。說起鑾駕莊這個村名,還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話說明朝隆慶年間,南京兵部尚書郭宗皋是福山縣城裏村人氏。為郭宗皋烹飪料理的廚子是他的表弟、福山縣鄒家莊人鄒德福。一日,穆宗皇帝朱載屋要為寵妃做壽,宴請文武百官,郭宗皋便向皇帝舉薦表弟鄒德福主持禦宴。皇帝深知老臣忠厚,推舉的廚子定有過人之處,便當即應允。
禦宴那天,鄒德福果然不負眾望,傾盡全部技藝,燒溜爆扒、燜烤熏蒸,樣樣菜肴精,件件美味特,使禦宴一掃舊顏,頓生光彩。是日皇帝朱載屋和寵妃細品美味,開懷暢飲;文武百官大快朵頤,一醉方休。穆宗皇帝至翌日日出三杆方才從飄飄欲仙中酒醒,品之口中仍美味無窮,心中對福山廚子做得魯菜風味菜肴深為歎服,隨吟道:“美味留香,七日不絕矣!”當即傳旨:“今起朕膳由鄒姓廚子料理。”
數年後,郭宗皋辭官回鄉,鄒德福也離開了京都。一日,穆宗皇帝龍體欠安,不思飲食,單念鄒姓廚子做得“糟煙魚片”。但是,鄒德福不在京城,禦膳房又不會做。皇後娘娘心急如焚,轉念一想,何不到福山縣把鄒姓廚子接來京都?注意已定,為了隆重起見,皇後娘娘派出半幅鑾駕來到福山降旨。鑾駕停放在鄒家莊村東頭,從稻田趕來的郭宗皋和福山縣縣官、鄒家莊鄒姓族長、廚子鄒德福等一同跪在鑾駕前。公公傳旨:“皇帝有旨,傳鄒德福廚子回宮”。此時部德福已年逾七十,但君命難違,隻得帶上兩名徒弟坐上蠻駕,星夜趕回京城。
說來也巧,朱載屋吃了鄒德福和徒弟做得“糟溜魚片”,龍體很快康複。這下子皇帝再也不恩準鄒德福回鄉了。可是鄒德福年歲已高,禦膳房就由其大徒弟主持,他做技術指導。就這樣,福山廚子在宮庭一代接一代地傳了下來。
小村莊來鑾駕,廚子用鑾駕接,天下無雙。郭宗皋和部家莊鄒姓族長商量:“把鄒家莊改叫鑾駕莊吧。”族長欣然同意。這樣算來,鑾駕莊距今已有430多年了。
王懿榮為鄉親烹調全家福
王懿榮(1845—1900),福山古現人,字正孺,號廉生,晚號養潛居士,我國著名金石學家,清光緒六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六年,三任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生在魯菜之鄉,自然與烹飪有著不解之緣。他不僅是中國甲骨文之父和鐵骨錚錚、抵禦外敵入侵的民族英雄,還是一位會吃善烹的美食大家。至今膠東仍流傳著許多他與美食的趣聞軼事,其中魯菜名菜“全家福”就是一例。
據傳,“全家福”一菜是王懿榮首創的,在煙台一帶廣為流行,寓意全家幸福。它采用燴法製作,原料根據季節變化靈活運用。有素燴全家福、葷燴全家福、山珍全家福、海味全家福等,也有集山珍海味與一體的全家福。它清腴醇厚,鮮美不膩,味道珍絕,深受美食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