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財要趁早(2 / 2)

3.成家立業期:結婚以後是人生轉型調適期,此時的理財目標因條件及需求不同而各異,可試著從事高獲利性及低風險的組合投資,或自行創業,理財宜采取穩健及尋求高獲利性的投資策略。

4.子女成長期:此階段的理財重點在於子女的教育儲備金,若有扶養父母的責任,則醫療費、保險費的負擔亦須衡量。理財投資宜采取組合方式。

5.空巢中年期:這個階段因子女多半已成家,教育費、生活費已然減少,因麵臨退休階段,資金亦已累積一定數目,投資可朝安全性高的保守路線逐漸靠攏。

6.退休老年期:此時應是財務最為寬裕的時期,但休閑、保健費的負擔仍大,理財應采取“守勢”,以“保本”為目的,不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以免影響健康及生活。

專家忠告:上述六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標並非人人可實踐,但人生理財計劃也決不能流於“紙上作業”,有目標才有動力。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逐漸累積,平穩妥當的生涯理財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

觀念三:先儲蓄再消費

月頭領薪水時,錢就像過節似的大肆花,月尾時再一邊縮衣節食,一邊再盼望下個月的領薪日快點到,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尤其是初入社會經濟剛獨立的年輕人,往往最無法抗拒消費商品的誘惑,這就使得自己對金錢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了。

“先消費再儲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財習慣錯誤,許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為你的“消費”是在前頭,沒有儲蓄的觀念。或是認為“先花了,剩下再說”,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費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開支。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理財法,實行自我約束,每月在領到薪水時,先把一筆儲蓄金存入銀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購買一些小額國債、基金,“先下手為強”,存了錢再說,這樣一方麵可控製每月預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麵又能逐漸養成節儉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消費觀甚至價值觀。

專家忠告:“強迫儲蓄”的方式也是積攢理財資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僅要“瞻前”也要“顧後”,切不可等有了“剩餘”再去儲蓄。

觀念四:能力來自於積累

現代經濟帶來了“理財時代”,但還是常聽人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規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

任何一項能力都非天生具有,耐心學習與實際經驗才是重點。理財能力也是一樣,也許具有數字觀念或本身學習商學、經濟等學科者較能觸類旁通,也較有“理財意識”,但基於金錢問題乃是人生如影隨形的事,尤其現代經濟日益發達,每個人都無法自免於個人理財責任之外。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女人是天生的理財高手”,從現今一般家庭由太太掌管財務的比例較高中似乎得到印證,但從家庭角色分工的角度來看,管家的人管錢也是理所當然的“分內事”,但並不表示女性擅長理財,不然為何在理財專業人士當中,女性的比例又偏低呢?

專家忠告: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勤儉儲蓄的傳統單一理財方式已無法滿足一般人需求,理財工具的範疇擴展迅速。配合人生規劃,理財的功能已不限於保障安全無慮的生活,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滿足。如果你還認為理財與己無關,那你應該奮起直追了。

觀念五:別奢求一夕致富

有些人對某種單一的投資工具有偏好,有些人專做熱門投資,今年或這段時期流行什麼,就一窩蜂地把資金投入。這類人往往希望急於求成“一夕致富”。但從市麵有好有壞波動無常來說,憑靠一種投資工具的風險未免太大。

目前的普通投資工具不外乎有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基金、外幣存款、國外證券等等。專家認為,一般大眾無論如何對基本的投資工具都要稍有了解,並且認清自己的“性向”是傾向保守或具冒險精神,再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選擇幾種投資方式,搭配組合“以小博大”。

個性保守或閑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獲利的投資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有衝勁且不怕冒險者,可視能力來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則通常依其獲利性、安全性和變現性(流通性)三個原則而定。例如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地低了;而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也佳但安全性低的特性。了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保全”作法。目前約有八成的人仍選擇銀行存款的理財方式,這一方麵說明大眾仍以保守者為多,另一方麵也顯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投資組合中最保險的投資工具仍要占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