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理財現象:
現象一:幹的好不如嫁的好
這是俺一個中學同學的至理名言,18歲把自己“情”定終身,22歲迫不及待大學畢業就把自己嫁掉,從此以後,穿衣打扮、美容、保持青春就是自己的生活最高目標。卻在同時忽視了個人創造、積累財富能力的提高。俗話說:伸手要錢,矮人三分哪!長此以往,必然會受製於人,自己在家裏的“半邊天”地位也就會發生動搖。所以,作為現代女性,應當不斷為自己充電、掌握理財和生存技能,自尊自立,在立業持家上展現“巾幗不讓須眉”的現代女性風采。
現象二:財務求穩不看收益
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女人不喜歡冒險,她們的理財渠道多以銀行儲蓄為主。這種理財方式雖然相對穩妥,但是現在物價上漲的壓力較大,存在銀行裏的錢弄不好就會“貶值”。在這種環境裏,女人應該要及時更新觀念,轉變思路,積極尋求既相對穩妥、收益又高的多種投資渠道,比如開放式基金、外彙結構性理財、債券、黃金等等,最大限度地增加家庭的財富收益。
現象三:喜歡跟風造成理財損失
女人在理財和消費上喜歡跟風,常常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似的投資理財活動,不比較個性差異。比如,聽別人說參加某某集資收益高,便不顧自己家庭的風險抵禦能力而盲目參加,結果造成了家庭資產流失,影響了生活質量和夫妻感情。
現象四:會員卡消費節省開支
女人對各種會員卡、打折卡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人的包裏都能掏出一大把各種各樣的卡。許多情況下用卡消費確實會省錢,但有些時候用卡不但不能省錢,還會適得其反。有的商家規定消費必須達到一定數額後才能取得會員資格,如果單單是為了辦卡而突擊消費的話,就不一定省錢了;還有一些美容、減肥的會員卡,以超低價吸引你繳足年費,可事後要麼服務打了折扣,要麼幹脆人去樓空,讓你的會員卡變成廢紙一張。
現象五:女人適合“內當家”
中國人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也就是說女人應當掌握家庭的財務大權。其實,從科學理財的角度來說,夫妻雙方由於理財觀念和掌握的理財知識不同,兩人的理財水平肯定會有所差異。所以,無論男女,無論收入高低,誰擅長理財,誰就應成為家庭的“內當家”。
不同階段的女人如何理財
25歲以下:理才重於理財
這是一個理才重於理財的時期,很多年輕的女孩振振有詞地說,錢是賺出來,不是省出來。對於理財,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要麼毫無概念,要麼有父母協助打點。指望她們看緊自己的錢包一般比較困難,但可以在花錢的方麵多做提高,消費的時候盡可能理性。
單身女性:儲備結婚基金
除非你打算單身,否則都免不了要準備一筆錢結婚基金。結婚基金屬於短期需求,因此,定存、現金的比例必須在五成以上,以保持資金的穩定度。另外低於五成的資金,也應該把目標鎖定在穩健型的投資工具上,例如每年分紅穩定的股票型或穩健型的基金產品。
26歲到45歲間:轉型家庭理財
這是一個理財最為複雜的時期,個人理財逐漸轉變為家庭理財。一來工作上可能會有升遷或變動,使自己能有更好、更穩定的收入來源;二來麵臨結婚生子,子女撫養和教育費用逐漸增加;三來父母年事漸高,贍養老人的義務也逐漸提上日程。
初期需要建立家庭風險管理基金,並開始選擇保險等未來保障型產品,還可適當地考慮一些收益較高的投資理財工具。從國外的情況看,一個人適當的保險金額,應該至少是每月總收入的72倍,也就是所謂“72原則”—保險提供的保障應該至少足夠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支撐6年。
在後期需要逐步降低風險,增加流動性,因為隨著結婚與子女的出生和成長,教育基金的需要量也會同步增長。因此,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考慮到教育基金的重要性,家庭的現金支出壓力會增加,資金鏈會相對吃緊,加上買房的壓力,抗風險能力會降低。這一時期不宜進行高風險投資,主要兼顧流動性與保障性。
45歲以後:做好退休保障
這一階段主要是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進行準備的階段。可根據家庭成員的狀況分別安排資金,由於資金剛性支出壓力較小,可相對靈活地進行安排,比如給自己或家庭成員再購買保險,資金充裕可考慮再買一套房等。但仍不宜進行自行炒股等高風險的投資,宜改投國債或者貨幣市場基金這類低風險的產品。因為年齡大之後,各種突發疾病等情況發生的情況會增加,需要留有現金以應付突發情況。
總的來說,不同的人和家庭在製定自身理財方案時會有較大的不同。但最為核心的對於自己的未來要有全盤考慮,這樣才能做出最適合於自己的理財方案,展現家庭首席財務官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