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買保險也是理財(2 / 3)

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芸芸眾生在這大千世界上,用盡畢生精力追求和積累這“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金錢財富,最終還是為了平安、富足、幸福、快樂地活好自己的這一生。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福氣和機會獲得可觀遺產、饋贈或者保險金。買彩票手氣也總是不盡人意;如果我們為人正派,不齒於冒著喪失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險,去做損人利己的事,那麼,我們一生獲得經濟收入,積累財富的途徑基本上隻有靠前兩種了,即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

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把握一生究竟能創造多少收入,但我們可以規劃自己一生收入的使用,專業人士把這種規劃叫做理財。理財不僅僅是投資,投資隻是理財的一部分。我們先暫不討論這兩者的關係,還是來從第一個收入途徑講起,比如勞動收入如何獲得?獲得勞動收入都需要那些條件?從而能更好地為收入的“開源”做一些準備。

勞動收入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從事具體的工作才能獲得收入。打工也好,當老板也罷,最起碼的條件至少應具備健康的身體和工作的技能。健康的身體來自平日的營養攝入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堅持體育鍛煉,能夠控製心理情緒等;工作技能來自受教育的程度和以往的工作實踐經驗。當然我們能否從事自己滿意的職業還取決於特定時期社會就業的總體情況。但是獲得工作的機會對於每個成年人來說十分重要,必須做好就業的各項準備。

以就業獲得勞動收入為基礎,我們開始了個人或家庭的理財。其實不理財也是一種理財態度,一樣會產生結果,隻是結果可能讓我們失望,並且無法理清結果與過程之間的某些關係。因此,還是建議對我們的勞動收入的使用做一個分析。根據每一天、每一周或每個月生活基本消費的需要來使用勞動收入的一部分,這種需要既不感到過於節省也不顯得十分奢侈(有關消費問題本文不討論)當生活費用安排妥當,再看手頭還剩下多少勞動收入,而這些剩餘的勞動收入如何支配確實是一門學問。

“因為錢是好東西,所以有錢就攢,甭管以後有什麼用。”抱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依照以往的生活習慣和固有觀念,銀行存款是最熟悉也是最安全的,它可以吃利息,可以隨時取出來用。當對其他金融產品不熟悉或缺乏信任的情況下,我國居民銀行儲蓄額年年上漲,即便國家不斷降低存款利息,出台利息稅,也沒能阻擋人們在銀行存款的熱情。經分析,老百姓存款主要基於以下需要:

1、買房子。

2、子女教育及婚嫁費用。

3、養老。

4、看病。

5、買汽車等其他生活消費用品。

6、旅遊。

7、其他。

國民經濟要想持續穩定地發展,必須主要靠拉動內需來刺激消費市場,讓老百姓敢於花錢消費。我們希望用消費刺激生產,用生產帶動就業,用就業增加收入,收入多了消費市場就會興旺,而興旺起來的消費市場,會帶來更多的再生產……。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提升內需的良性循環局麵的形成是有條件的。

首先談談住房。

擁有自己的住房是每個人的夢想。假設國家禁止銀行發放個人購房貸款,絕大部分老百姓恐怕攢一輩子錢也未必能實現買房的夢想。就算勉強實現,準備買房的儲蓄行為,可能會長期嚴重抑製平日裏的生活消費。即便國家後來允許銀行發放個人購房貸款,一些選擇五年、十年還貸的買房者仍然感到了生活的壓力,一定程度也大大限製了其他消費。多虧銀行有長達三十年的按揭貸款業務,才緩解了眾多購房者的經濟負擔,讓他們有了一些活錢投入其他消費。

再談談子女教育及婚嫁費用。

說這個話題,丁克家庭的夫婦可能會如釋負重,暗中慶幸。的確,如果城市人沒有所謂傳宗接代的觀念,打消養兒防老的天真想法,那麼,剩下的養育後代的理由就已經不多了,並且越來越抽象和模糊。諸如大自然賦予生命的規律,人類情感的需要等等。不過,遵循這種規律,滿足這種需要卻必須付出巨大的精神和經濟代價。尤其在攀比盛行的今天,不做準備看來是不行了。於是攢錢,孩子接受不同階段的教育的開始時期,必須分別拿出擇校費,讚助費、學雜費等大筆開支。等孩子終於完成學業,婚嫁費又該排上用場了。這筆錢必須攢,否則因經濟原因讓孩子去了三流學校,別說學習成績得不到保證,就連自身安全也不一定有保障。更可怕的是孩子萬一走上歧途,這可不是單用金錢就價值做保證,多少緩解了學生家長的生活負擔,讓他們也有了一定的消費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