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映碧流,煙嵐水色石中收。
不知是天作之合,亦或皈依山水之情,在汀江的雅石中,石麵呈現水暈墨色,這種學名叫作“不規則樹枝放射狀矽鈣質沉積角岩”的汀江水墨石,鬼使神差般契合了中國文人水墨畫所追求的藝術審美與精神境界,奇跡般把水墨畫的空靈氣韻,逼真地烙印在溫潤如玉的石麵上。
汀江水墨石以其墨分五色,氣韻空靈的筆墨情趣,被客家石友率先認同並爭相購買收藏。
她被重新賦於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書畫情趣,宛若淩波的洛神,輕輕揭開她傳承千年的神秘麵紗。
汀江水墨石源於梅花山麓的古田大源村東部,經西山下進入連城廟前。
往下經呂坊、水北到坪頭村,再經新泉官莊村至新泉與朋口溪彙合為連南河,再往下二十餘公裏出磯頭進入舊縣河(汀江主要支流)。
近上杭城區玉女村兩河口彙入汀江,因此上遊在連城,中下遊在上杭(汀江水墨石多產於該河段),連城產的水墨石石麵多在長寬20,40厘米間,適合廳堂的擺放及展會的布置,偏重廳堂“供賞”。
上杭產的,石質細膩,石形飽滿,屬於案幾石,石麵長寬多在15-25厘米間,既能手中把玩又能案幾欣賞。
水衝介於陶麵和瓷麵之間,疏密濃淡的“黑白紋綹”陰陽交融,宛若萱紙上留下的靈思與妙想。
這段專門講汀江河段九龍璧的特色了,當然,陳老師稱之為汀江水墨石。
這裏有一個問題,書中題到的主要是圖紋石一類,而造型石一類基本沒有提及,九龍自己就撿過像木魚一樣的造型石。
隻是圖紋石居多而已,這一點,九龍並不否認。
文心墨趣
唐以來,文人畫出現了以素墨為骨架,皴染暈墨,輔之空靈的留白,畫麵以境達意,以虛襯實的“南派畫風”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王維始用渲淡,以詩入畫,畫中有詩;士人以儒的標準踐行於黑白之間,在畫上題詩留跋始於北宋的蘇軾,文同的墨竹與東坡的字,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壇佳話;
元代更凸現了以黑白為陰陽美學的“建安風骨”,鄭思肖畫墨蘭疏菜,簡葉而不畫土表示不忘故國之思,畫麵一清二白,流於市井勾欄成為漢人爭相效仿的筆墨渲瀉;
南宋的李嵩《貨郎圖》以墨線白描的手法,體現出世俗平淡天真的生活情趣:
一群歡呼雀躍的少年、老叟、婦孺前呼後擁地奔向山間走來的賣貨郎,賣貨郎肩背的貨龕上插滿了玩具,不時地向拽著母親的孩子吆喝著手中的拔浪鼓,把平民生活的樸拙天真展現無遺。
焦墨與水之間五色空靈的幻化,建構起文人水墨畫的詩心、文心、士心和童心。
以其豐富內容題材展現了不同曆史時期的人文掌故,生活情趣,傳達出石中有世界的筆墨情懷。
黑白成畫
天然的汀江水墨石與水墨畫異曲同工的成畫之妙,為我們留下水墨畫空靈意韻的天然詮釋;同時也為水墨畫的創作發展鋪就一條道法自然的捷徑,汀江水墨石的靈氣體現在它的墨韻上:存在著留白與暈染的兩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