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楊凡看著兒子懦弱的樣子,內心充滿著煩躁,他並沒想過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會對自己如此畏懼,他知道到這種懦弱的表現讓自己十分的難受和厭惡。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他在惱火之餘不由加重了運氣:“老師布置的任務完成了不會自己找事做麼,讀書要自覺你懂麼,去把那篇《雞公》課文背了,背不完不準吃飯”。
楊法低著頭默然轉身離去,在轉身的瞬間淚水如泉般湧出,啪啦啦的往下掉。那篇課文是整本書中篇幅最長的一篇,老師說過隻要熟悉一下就好,接近6個頁碼的課文讓學生背出來也不現實。所以說父親的這個任務顯得有些艱難,別提自己隻是個普通的孩子,就算對那些記憶力天生比較出色的孩子來說,也是個不輕鬆的任務吧。
可就算難,他也會盡量嚐試著去做,畢竟是個孩子,他也希望得到父親的讚賞和稱讚,再不濟,好歹自己努力過,父親也不會那麼嚴重的責罵和懲罰吧。不過有時候,楊法甚至覺得父親是不是故意這樣的,是不是背不背書什麼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要責罵他罷了。
楊法歎了一口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有了這個被親人們當作消極的習慣,每當難過的時候,就歎一口氣,感覺內心的沉重和傷痛也好像隨著這口氣輕鬆了很多。盡管因為這個習慣吃了不少苦頭,挨過莫名其妙的責罵和體罰,可是他還是改不掉,或者不想改。萬事都是有緣由的,如果心中的痛苦能夠得到平複,誰又會用這種無奈的方式來緩解呢?
楊法從小就不被允許和周邊的孩子一起玩耍,天天被關在家裏背那些長輩們要求的書和練字,自然,也便沒有什麼朋友。他並不是沒有試著和同學訴苦,可換來的並沒有同情的關懷和勸慰,而是嘲諷和捉弄,甚至有些孩子因為知道了楊法家教比較嚴不讓打架,故意的欺負他,無論怎麼否認和辯解,人性本就不那麼美好的。楊法也試著跟親人們溝通和抱怨,可這種行為在親人們眼裏,不過是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小屁孩罷了,就算當麵應和,背後和楊法父親聊天的時候總當作笑料拿出來調侃,自然,楊法也吃了不少苦頭。
從那個時候開始,楊法明白了,那些所謂的親人朋友根本就不值得信任,他隻能獨自默默一個人,承受著這一切。在寂靜的深夜,借著月光,舔舐著自己有些潰爛的心靈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