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其中一名探險者:“你打算登上馬特峰的北峰嗎?”他回答說:“我將盡力而為。”
記者問另一名探險者,得到的回答是:“我會全力以赴。”
記者問第三個探險者,這個探險者直視著記者說:“我沒來這裏之前,我就想像到自己能攀上馬特峰的北峰,所以,我一定能夠登上馬特峰的北峰。”
結果,隻有一個人登上了北峰,就是那個說自己能登上馬特峰北峰的探險者。他想像自己能到達北峰,結果他的確做到了。
不要用想象給自己製造困難,因為困難在想像中變得越來越大,我們說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一位叫馬維爾的記者采訪林肯。馬維爾問道: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製,《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道:可能有這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裏,林肯談到幼年的一段經曆: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麵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父親才得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麵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他們認為不可能。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了,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外語。據說,1922年,他在廣州采訪時,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
是的,“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可惜,能知道這個道理並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於誇大困難,不願去相信自己、去嚐試和努力。
相信你是大樹,你便真的是大樹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棵小草,那你就是小草;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棵大樹,你便真的成為了一棵大樹。
我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對自己有正確而客觀的認識。認識到這一點容易,但做到這一點,卻非人人能及。
紀伯倫曾在其作品裏講了一隻狐狸覓食的故事:
狐狸欣賞著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說:“今天我要用一隻駱駝作午餐呢!”整個上午,它奔波著,尋找駱駝。但當正午的太陽照在它的頭頂時,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於是說:“一隻老鼠也就夠了。”
狐狸之所以犯了兩次截然不同的錯誤,與它選擇“晨曦”和“正午的陽光”作為鏡子有關。晨曦不負責任地拉長了它的身影,使它錯誤地認為自己就是萬獸之王,並且力大無窮無所不能;而正午的陽光又讓它對著自己已縮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大師筆下的這隻狐狸在現實生活中大有人在。對自己認識不足,過分強調某種能力或者無根無據地輕視自己。這種情況下,千萬別忘記了上帝為我們準備了另外一塊鏡子,這塊鏡子就是“正確評價”,它提醒我們反觀自我,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有一個通俗的名詞——定位。在心中你給自己定位什麼,你就是什麼,因為定位能決定人生,定位能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