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隻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同樣,一個人也隻有融入團隊才能生存成長。在這個講究雙贏或多贏的時代裏,一個孤軍奮戰的英雄是難以贏得天下的,隻有通過合作,才能造就傳世的偉業。
危機感凝聚團隊戰鬥力
市場競爭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壓力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會在企業成員中形成休戚以共、同心協心、上下一致的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震驚世人的大地震,為了賑濟災區,幫助受災同胞渡過難關,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幼、海內海外,不呼而應,不招而來,特別是遠在異國的同胞,紛紛慷慨解囊,那種手足情、赤子心感人至深,在自然災害麵前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
無論在抗戰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危機感始終都是一個凝聚群體力量的重要因素。一位學者在分析到群體凝聚力時曾經說過,在一定程度上,一個群體凝聚力的大小是與它所受的外部壓力成正比的。壓力和危機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群體的凝聚力。這裏的壓力可分有形壓力和無形壓力,前者如自然災害、形勢惡化等。後者如各種精神壓力、危機感、憂患意識等。當群體成員受到外部壓力時,求生的本能會使成員之間頻繁溝通、交往,導致關係密切和增強,上下一致,同心協力,共渡危機。
2001年,美國安捷倫公司麵臨著全球經濟衰退以及隨後而來9.11事件的影響,公司銷售額開始直線下降,單以2001年第三財季為例,客戶取消的訂單數高達2.4億美元,比2000年同期減少了54%。
在IT行業,1999年末到200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行業中很多業務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和其他廠商一樣,安捷倫對行業前景過於樂觀,忙於擴充產能。不料產能剛剛擴充完畢,卻遇到2001年經濟泡沫的破滅。同年,安捷倫公司開始全麵縮減成本。
2001年4月5日,包括公司CEO納德在內的安捷倫全球4.8萬名員工的工資被減掉10%。2001年夏末,公司減掉了50%的差旅費和70%的打印機與計算機采購費用。員工的收入也從2000年10月末的每季度7.1萬美元下降到2001年4月的每季度5.4萬美元。
但形勢依然沒有好轉。在痛苦的鬥爭之後,納德作出了以前公司從不曾做過的決定:裁員。裁員分兩次進行,共裁掉全職員工8000人。
有趣的是,2002年,《財富》評出新的“100家最適宜工作的公司”,安捷倫依然在列,而且排在第31位,比2001年的46位還有所上升。據說《財富》的記者采訪了數十位安捷倫的現任、前任以及不久就要離任的員工,幾乎沒聽到一句怨言。究竟是什麼讓納德的員工如此忠心?
原來,在作出削減成本的決定後,公司向所有員工解釋削減費用的原因,並解釋節省的好處。通過電子郵件和每周兩次的簡報向員工傳達有關信息。而在作出裁員決定後,納德向他的管理人員布置具體的實施辦法:強調溝通的重要,盡量用人道的方法讓員工離去。
在被裁掉三個月後,一個員工這樣評價自己的老板:“我為他們被迫這樣做感到難過。”
事實證明,這次經濟危機和裁員反而加強了新公司的凝聚力。許多企業的實踐表明,在經營困難、虧損的情況下,企業一般都會有危機感,並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求解困。這時候,如果領導者善於引導,危機感就會轉化為企業和團隊的凝聚力。
古人說,“多難可以興邦”。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甲午戰爭在給中國帶來巨大曆史災難的同時,也刺激了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人民的愛國救亡運動。甲午之敗及接踵而來的瓜分狂潮,使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了亡國亡種的危機感。危機意識大大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受盡列強的欺淩、侵略,造成全民族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一次又一次地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群體如此,企業群體也如此。市場競爭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壓力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會在企業成員中形成休戚以共、同心協心、上下一致的精神。對於企業而言,要讓其成員意識到市場競爭給企業造成的壓力,為求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群體成員就會增強團結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