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轟鳴聲掠過機場上空,人們不約而同地仰首觀望,目光聚集在一架漸漸降落的銀亮的專機上。這是一架裝有恒溫設備的專機。
專機的輪子剛剛著地,手持一束紅色玫瑰花的西柏林柏林動物園主任克勒斯先生,第一個迎了上去。
艙門開了。
中國貴賓終於露麵了。
中國貴賓黑眼圈、黑耳朵,穿著一身烏雲蓋雪的皮袍。
喔,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原來是一對大熊貓——芳名“天天”和“寶寶”。
最為忙碌的,要算是聯邦德國的警察了。他們用摩托車開路,一路上前呼後擁,護送著中國貴賓前往位於西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動物園去。在那裏,已特地為“天天”和“寶寶”新建了一座耗資75萬馬克的貴賓館:有臥室、餐廳、遊戲室、廚房、食品冷藏庫、花園、還有遊泳池,總麵積達350平方米。
在空中飛行了將近8000公裏的中國貴賓,剛剛步入豪華的貴賓館,一頓豐盛的晚餐早已準備好了:柏林營養湯、米糊、牛奶、牛肉、雞肉、蘋果、土豆、魚粉,還有一堆經過嚴格消毒的新鮮嫩竹——那是用恒溫車從法國南部專程運來的。
當天晚上,中國貴賓愜愜意意進餐的鏡頭,成為聯邦德國各電視台的頭條新聞。女解說員用清麗甜美的聲調解說著每個動人的鏡頭,她給“天天”和“寶寶”戴上一頂又一頂“桂冠”:“我們親愛的國賓”、“我們親愛的王子”、“我們西柏林的‘新公民’”……
頓時,聯邦德國轟動了,柏林動物園的電話接連不斷,男女老幼都在柏林動物園主任克勒斯先生,異口同聲地詢問:中國貴賓什麼時候“接見”我們?
患病的“玲玲”成了美國人最關心的病號
1984年7月13日,在舉世矚目的第23屆奧運會開幕的前夕,中國大熊貓“迎新”和“永永”,作為大會吉祥物飛抵美國洛杉磯,成為轟動奧運會的一大新聞。
這是洛杉磯市政府和第23屆奧運會組委會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借去展覽時,事先商定展期為90天。美方以50萬美元作為保險金。
雖然隻是借展,可是洛杉磯動物園為中國貴賓專門建造了考究的新居,屋頂鋪著深藍色的琉璃瓦,具有濃厚的東方風格。四壁是寬大明亮的玻璃窗,便於觀眾在窗外細細觀賞大熊貓的豐采。
7月21日,洛杉磯動物園為歡迎中國大熊貓,舉行盛大的野餐會。各國運動員都雲集在那裏。中國藝術團也參加了野餐會。中國駐美國大使章文晉在會上詼諧地說:“現在在這裏同時有中國的藝術團、中國的體育代表團和一對中國的大熊貓,人們期望他們都能有‘出色表演’。”這番幽默的話語,頓時引起全場熱烈的笑聲和掌聲。
由於中國大熊貓的到來,洛杉磯動物園的遊客比往年增加了100萬人次!
美國人民早就非常熱愛中國大熊貓。在1972年4月16日,美國總統尼克鬆對中國進行曆史性的訪問時,中國政府決定贈給美國一對大熊貓——“玲玲”和“興興”。尼克鬆總統把中國大熊貓能在美國落戶,看成是他執政的一大成就。總統夫人親自前往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為中國大熊貓的到來接風。
十幾年前,“玲玲”和“興興”一直是華盛頓國家動物園中紅得發紫的“動物明星”。一年到頭,人們絡繹不絕前往動物園瞻仰中國大熊貓的風姿。
1983年冬天,忽然傳出消息說,“玲玲”患了腎髒病,病情十分嚴重。美國的各大報刊、電視台、電台馬上作為重要新聞播出。
短短幾天內,數千封慰問信飛達“玲玲”!
一位名叫阿莫維克的小朋友,寫了一封充滿感情的信:“親愛的玲玲,得知你患了腎髒病,我很難過。我父親也患腎髒病,他沒有能治好。但是,我希望你能挺過去。”
“玲玲”欠安的消息,甚至驚動了跟隨父母來到中國的美國孩子湯普遜。他在北京大學校園裏發出一封航空信,寄托著他對太平洋彼岸“玲玲”的思念之情:“親愛的玲玲,我現在住在你的祖國——中國,我很喜歡中國。我參觀了北京動物園,見到了你的姐妹。我在《中國日報》上知道你病了,希望你很快恢複健康,我回國後一定來看你。”
湯普遜在信中還畫了一個孩子的頭像,臉上掛著兩行熱淚!
1984年3月26日,在美國總統裏根訪華前夕,總統夫人南希·戴維斯出席了華盛頓國立動物園為搶救大熊貓舉行捐款的儀式。她對眾多的美國小朋友說:“我期待著激動人心的中國之行。我到中國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京動物園看望大熊貓!”確實如此,這位美國的第一夫人剛剛抵達北京,便於4月27日前往北京動物園,親手把美國捐贈大熊貓的錢交給中國有關部門的負責人。
一位記者問她:“裏根總統支持您的行動嗎?”
她笑著答道:“噢,是的,他很支持。他也捐了一些錢。”
是的,是的,從美國小朋友,到美國總統,都是中國大熊貓的好朋友。
新娘“歡歡”嫁往日本
“熊貓熱”席卷中國的東鄰——日本。
1972年9月下旬,在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外務大臣大平正芳訪華之際,周恩來總理答應贈給日本政府國禮——一對大熊貓。
10月,中國大熊貓“蘭蘭”和“康康”來到東京上野動物園,日本頓時舉國歡騰。
1979年9月,“蘭蘭”不幸病故。三千萬日本人為“蘭蘭”之死表示哀悼。日本首相還發表講話,表示向“蘭蘭”致哀!
日本政府代表日本人民懇切地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再贈送一隻雌熊貓,以彌補“蘭蘭”之死造成的空缺。就在大平正芳當選為首相再度訪華的時候,中國政府滿足了日本人民的要求。
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趙樸初,為“康康”的“新娘”取了一個喜慶的名字,叫做“歡歡”,意即讓日本人民歡歡喜喜。
趙樸初還題寫了一首詞《相見歡》,贈給大平首相,一時傳為中日友誼佳話:
深情曾注蘭蘭,
掌珠般。
永結良緣遣歡歡。
人地好,
蓬壺島,
祝平安。
遙指青雲修竹萬千草。
消息傳到日本,《讀賣新聞》等日本六家大報都在頭版刊載“歡歡”的玉照,標題是:“康康的新娘已經選出,歡歡是7歲的美人”“歡歡,你好!”
1980年1月底,“歡歡”嫁往日本。頓時,東京上野動物園門庭若市。前往“拜會”的觀眾絡繹不絕,最多的一天競達14萬,平均每分鍾290多人!人們排了幾個小時的隊,隻能匆匆在歡歡的新居前看上一眼,但是人們都樂此不疲。為了防止兒童在擁擠的人群中走失,上野動物園印了數十萬張卡片,在大門口發給家長,請家長們在卡片上填寫兒童的姓名、住址,放在孩子衣袋裏,以便孩子走失時找尋。
十幾名警察在大門口維持秩序,忙得連中飯都沒時間吃!大門口的擴音器不斷地重複播放著“探望熊貓須知”:“中國的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對光和聲音都很敏感,探望時請勿大聲喧嘩,請勿用閃光燈拍照,請愛護‘康康’的新娘子……”
頭腦靈活的商人們,以閃電般的速度,趕製了大批熊貓的照片、紀念章、玩具,印有大熊貓圖案的手絹、圓扇、飯盒……被一搶而空,供不應求!
一家日本報紙,非常確切地說:“中國大熊貓征服了日本!”另一家日本報紙,說得更加確切:“大熊貓已成為日中友誼的象征。熱愛大熊貓,就是熱愛中國!”
法國總統期望得到一隻中國的大熊貓
一段有趣的往事:
1973年9月,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毛澤東主席會見了他,周恩來總理跟他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總統有一句話,他想說,幾次到了嘴邊,但沒講。因為他擔心中國政府是否會滿足他的願望。他,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統,在提出這一要求之前,不能不再三斟酌。那是因為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得到中國政府贈送的“玲玲”和“興興”,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很榮幸,得到了中國政府贈送的“蘭蘭”和“康康”。法國人民也同樣摯愛中國的大熊貓。他作為法國總統,當然非常希望能得到中國的大熊貓——即使得不到一對,哪怕是一隻也夠榮幸的了。
蓬皮杜來華時,曾托他的先遣官向中國方麵作了種種試探:先遣官獲知中國林業部主管熊貓業務,便向林業部透露了總統的意思。得到的答複是,此事關係重大,我們要請示中央領導方能定奪。先遣官又來到上海,希望用一批外國珍貴動物跟上海西郊公園換一隻大熊貓。得到的答複是:此事上海定不了,要請示北京……
9月16日,在周恩來的陪同下,蓬皮杜總統來到上海。翌日,他就要啟程回國。
在告別宴會上,蓬皮杜總統考慮再三,終於向周恩來總理啟齒了:“總理閣下,為了發展法中友誼,中國政府能不能滿足我們的一項要求?”
周恩來總理馬上問道:“什麼要求?”
蓬皮杜總統說:“中國政府能否送我們一隻大熊貓?”
說罷,總統用急切的目光注視著總理,期待著他的答複。
“幹嗎,送一隻?要送就送一對嘛!”周恩來總理把兩道濃眉一揚,哈哈笑道。
法國總統喜出望外,笑逐顏開。他馬上把酒杯高高舉起,大聲地說道:“為了法中友誼,幹杯!”
幹!幹!蓬皮杜總統一連幹了三杯。
外國記者敏感地注意到蓬皮杜表情的變化,報道說:“法國總統在上海度過了訪華以來最愉快的一個夜晚!”
兩個多月之後——1973年12月,中國大熊貓“燕燕”和“黎黎”飛抵法國,住進巴黎文森動物園的新居裏。
“歡迎中國派來的‘動物大使’!”法國各大報紙以醒目的標題報道了“燕燕”和“黎黎”抵達時的盛況。
大批的新鮮嫩竹,從巴黎遠郊運來。法國人裏三層外三層地蜂擁在熊貓館的玻璃窗前。
成千上萬用塑料和玉石製作的大熊貓雕像,逗人的“燕燕”和“黎黎”的彩色照片,很快一售而空。熊貓熱的浪潮,在法國澎湃。“燕燕”和“黎黎”成為法國銀屏上常演不衰的“功勳演員”。
英國奈特先生博得“熊貓先生”的雅號
1979年3月,愁雲籠罩著英國倫敦動物園。
令人心焦的消息,天天出現在英國報紙上:中國大熊貓“晶晶”身患重病,不思飲食。
英國廣播電台定期發布“晶晶”的病情公告。廣播員那沉重的聲調,牽動了英國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