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熊貓家族日益興旺(2 / 3)

大熊貓那麼稀少,除了發情期短、受孕率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小寶寶的成活率低!大熊貓懷孕期,一般為4~5個月,每次一般產1~2仔。

令人吃驚的是:大熊貓個子那麼高大,而剛出生的小寶寶,像小老鼠似的,體重不過100克上下。例如,1980年9月20日在成都動物園出生的蓉生,隻有86克。

那對曾使西班牙國王興奮不已的雙胞胎,老大100克,老二才75克,加起來也不到200克!大熊貓的幼仔剛剛來到世界之際,其貌不揚,不過是一團紅色的小東西,全身長著稀疏的白色胎毛,雙眼緊閉,四肢軟弱無力,無法行動。唯有那根尾巴,倒顯得很長。跟父母相比,幼仔簡直成了“醜八怪”!如此嬌嫩的幼仔,在大自然中,就連老鼠都能欺侮它!幼仔隻會啼叫。個子雖小,叫聲倒挺響,挺頻繁。

大熊貓的母愛,是十分驚人的:它緊緊地抱著小寶寶,不住地用舌頭舐著,把胎糞舐得幹幹淨淨。

小生命降生以後2個小時,大熊貓就有奶水了。母親把幼仔抱在懷裏,給小寶寶喂奶。

一開始,小寶寶連吮吸奶汁的能力都沒有!

大熊貓一直緊抱著小寶寶。即使是累極了,睡著了,仍把小寶寶抱在懷裏。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大熊貓的小寶貝,一天一個樣兒。

小室貝雖小,長得倒挺快。大約一個星期左右,小寶寶的眼圈、耳朵、肩部就開始微微發黑。再過幾天,前肥也出現黑色。這時看上去,就有點像熊貓了。不過,它的雙眼仍緊閉著。

到滿月的時候,小寶寶就有1~1.5千克重了,體長30~40厘米。這時,新毛已經長出來,黑白分明,顯得十分漂亮。不過,它的雙眼還是緊閉著。隻有太陽光照到臉上的時候,它才微微眨眼。它的四肢還很軟弱,無法站立,隻能在原地翻滾而已。大熊貓外出,便把小寶寶夾在腋下。

過兩個來月,小寶寶的眼睛總算睜開來了,腳也變和有力了一點,能夠像醉漢一般,搖搖晃晃走幾步,叫喚聲也變了,開始“嗯、嗯”地叫著。

到了三個月,小寶寶的體重已經有5千克左右。這時候,它能走一米左右的路,牙齒也開始長出來了。

到了半周歲,小寶寶能夠跟在母親後邊,蹣跚地走著。開始吃箭竹的嫩葉、筍心。

到一歲半,小寶寶開始獨立為生,離開母親,自奔前程。

從出生到一歲半,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大熊貓的幼仔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特別是半周歲以內,很容易被別的野獸侵害。

正因為這樣,大熊貓發情了,未必會交配。交配了,未必會受孕。受孕了,產仔了,未必能成活……

也正因為這樣,年齡超盤古的大熊貓,迄今隻剩下1000多隻了。

1963年9月9日,是熊貓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

如今,大熊貓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寵兒。

怎樣才能使大熊貓家族人丁興旺,已成了舉世關注的科學研究課題。

1955年,北京動物園開始人工飼養大熊貓。人們多麼希望,大熊貓能在人工飼養的優越條件下,不斷地生兒育女。

可是,光陰如箭,日月如梭,春往秋來,不見大熊貓懷孕的蹤影。

於是,一種理論應運而生。有人斷言:“大熊貓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繁殖後代的。”

1963年9月9日,這是熊貓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莉莉”分娩,生下個小寶寶取名“明明”!

首戰告捷。“明明”的誕生有力地說明,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大熊貓是能夠繁衍後代的。

“明明”越長越大,健康而活潑,後來長到140多千克重。

“明明”的誕生,給人們莫大的鼓舞。於是,各動物園紛紛效仿,進行繁殖大熊貓試驗。每當春風吹拂的時候,動物園的大熊貓保育員們便忙得不可開交。

最值得寫上一筆的,要算是上海動物園的大熊貓“白梅”終於當上了媽媽。

“白梅”是1973年在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捕獲的。當時一歲半,體重40千克。別的熊貓的眼圈四周都是黑毛,它的眼圈上方卻夾雜一些白毛,仿佛長了白眉,於是取名“白梅”。

到了1977年,“白梅”便開始發情。無奈,在上海幾度成親,“白梅”都未能懷孕。

1980年,中央領導同誌在全國動物科技情報會議上,要求各地動物園要積極開展繁殖大熊貓的工作。5月,上海科學工作者成立了“上海市熊貓繁殖研究會”,專門從事繁殖大熊貓的研究工作。

“白梅”正處於生兒育女的最佳年齡,人們都為她的婚事操心。

1982年,眼看“春風又綠江南岸”。上海動物園跟成都動物園聯係,決定“白梅”到那裏成親。

3月,“白梅”坐上了火車,來到了它的故鄉。熱心的“紅娘”,把“白梅”介紹給英俊的雄性大熊貓“歡歡”。遺憾得很,“白梅”對“歡歡”連睬也不睬。

一盆冷水澆在“紅娘”們頭上。眼看時間過了半個月。再這麼下去,坐失良機了。

忽然,“紅娘”發覺,“白梅”看上“歪歪”啦!歪歪長得歪,腦袋歪,走起路來也總是朝一邊歪,所以得了大名“歪歪”。無奈,“白梅”自由戀愛,偏偏看中了“歪歪”。

到了5月,“白梅”已經顯示出懷孕的征兆。

這時候,人們又發愁了:倘若讓“白梅”回上海,到了臨近分娩的時候,正值上海是大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