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薛偉賢、馮宗憲:《網絡經濟泡沫解析》,載《財經研究》2004年第1期。
於是,在國內外資金的有力支持下,美國網絡企業雲集的納斯達克市場,短期內迎來了大發展、大擴張的時機。而在股市高漲時期,發生了巨額資本搶購少數股票的情況——較早的時候,上萬億美元對應的隻有近500種網絡股——極大地哄抬了股價。
而納斯達克股市:允許網絡公司在取得第一筆收入之前就上市。於是,不管好壞,無數公司掛上個“.com”的名字就亂哄哄地上市。而且上市之後,立刻遭到資金哄搶。這讓人忍不住立刻想起了中國的期房製度:房子隻是畫在紙上,卻已經可以上市交易了。這一類荒唐的舉措,在中國和美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隻有一個結果——在瘋狂搶占市場份額的一片混亂中,除了引發驚人的泡沫外,從未導致其他什麼好的結果來。
事實也是如此,泡沫由此而生——不僅是泡沫,而且是空前的大泡沫。
到2001年3月,已經有5500家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些企業中,有微軟、英特爾、戴爾、思科、朗訊、美國在線、雅虎、亞馬遜等大批實力雄厚的世界級高科技企業。
然而,在這熱熱鬧鬧、一團和諧的景象中,也不乏大量混跡其中的皮包公司、垃圾公司。其虛弱的財務狀況和虛構的盈利前景,成了一觸即發的機簧—— 一旦風吹草動,立刻就會成為泡沫破滅的導火索。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時間表:
1971年2月8日:納斯達克股市建立,最初的指數為100點,十年後,指數才得以突破200點。
1987年10月19日:在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暴跌以後,納斯達克下跌11.5%,創造了一天內的最大降幅。當年年終時,該指數為330點。(記得格林斯潘上台兩個月後就發生的股災麼?)
1991年4月12日:500點。
1995年7月17日:1000點。
1997年7月11日:1500點。
1998年7月16日:2000點。
1999年1月29日:2500點。
1999年11月3日:3000點。
1999年12月29日:4000點。
2000年3月9日:5000點。
2000年3月10日:創造5048.62點的最高紀錄。隨後即迅速急轉直下,同年,連續跌穿4000點,甚至3000點。
2001年3月12日:跌破2000點大關。
2001年3月20日:1857.44點,與去年最高點相比跌幅已達63.2%,創
下納斯達克曆史上最大跌幅。 ……
這場股災破壞力多大呢?餘永定老先生在2002年的文章中給出的數字,是4萬億~5萬億美元的資金蒸發了。於是,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美國經濟被帶入了低穀之中。恰好這時,小布什上台了,所以說,布什家的命,還真是不一般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