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4(1 / 3)

第一個報名的張亞非

2001年6月初,張亞非,這個剛剛從死亡線上走回來的年輕人,得知全省要選派幹部下村,便第一個報了名。父母年過古稀,愛人下崗,小孩剛上一年級,自己在財政局。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主動要求下村,很多人不理解。但張亞非是一個看準了就幹的人,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32歲,正是幹事的年齡。剛剛經曆的一場生死考驗,使他倍感生命的可貴而短暫。他深深地感到:生命如白駒過隙,倘若不趁年輕幹一番事業,等到老之將至,還有什麼值得驕傲,值得回顧的?

於是,就在七月,這個精幹的年輕人義無返顧地上路了。他,走進了陳漢山區的廣福村。

七月,火熱的七月。廣福,以她淳樸而溫情的懷抱歡迎著這個滿腔熱情的青年。7月10日,到村上任。與村幹部們見了麵,初步了解一下全村的情況,簡單的午飯後,他沒有要村幹部門陪同,隻請一個小孩帶路,步行去了最遠最窮的吳屋。十來裏山路,9戶人家,沒有路,沒有有線電視,一切的往來都要靠肩挑背馱,百姓生活十分貧困。……張亞非,深深地震撼了!改革開放二十年了,老百姓依然如此的艱難!三年,三年後,我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不能改變這裏的麵貌,我——還能算黨員嗎?張亞非在心裏暗暗地下了決心。

直到天黑,他才趕回村部。而此時的村部卻是一片狼籍,早已拉開架勢重建,卻因種種原因而停工。七月的夜晚,鬱熱而多蚊蟲。他就在工地架起了竹床,找村幹部陪宿談心,談支部、談百姓、談發展大計。白天頭戴草帽,上山場,下田坎,走村串戶,抓緊時間調查走訪。不久,情況摸清了,思路清晰了,規劃出來了——“啟動年、發展年、提高年”,三步規劃給貧瘠的山村打了一針強心劑。百姓們奔走相告,山村沸騰了!

2、騎摩托車從安慶到宿鬆的李海劍

對當過10年海軍,在潛艇上幹了7年的李海劍來說,在大海上漂泊,最大的興奮是能見到太陽——麵向太陽,在茫無涯際的大海上,朝太陽駛去,整個人會無端地輕鬆起來,激動起來!自信起來!他無論如何沒想到,在他35歲的時候,他會與一個叫向陽的小山村有緣,而且,一呆就是3年!

向陽村,這個地處宿鬆東北趾鳳鄉東邊的山村,528戶人家,2100多人口,23個村民小組。山場多,田地少。由於原是兩個村並成的,村幹之間、村民之間都存在不少矛盾,是比較有名的上訪村。從安慶城裏一下子到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落後的山村,一開始,李海劍確實很不適應。家裏有空調,住房條件很好;而這裏,38度的高溫,連電扇都沒有。到村不久,一個組一個組走訪之後,令他驚訝的是:改革開放都20年了,怎麼還會有這麼落後的地方?怎麼還會有這麼困苦的人們?從小生活在城裏長大後當兵的李海劍被強烈地震撼了!他下決心要幹出點實效,要幹出點成績,否則,就對不起百姓,對不起組織!所以,他在幹部回上鄭重表態: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作出表率!

有了這個認識和決心,李海劍進入角色就很快。他撤了村食堂,自帶灶具,搬到村裏一個廢棄的小學校裏。房子漏水,他就請村民幫忙把瓦翻一翻,自己洗自己燒,有時每有時間,就吃方便麵、餅幹。在村裏一呆就是20多天。交通不便,軍人出身的李海劍和在柳坪鄉的王維三一起常常騎摩托,從安慶到宿鬆趾鳳,200多公裏,隻用了三個多小時。仗著強健的體魄,他總是騎著摩托,走田壟、穿山林,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

2002年8月的一天淩晨兩點多鍾,李海劍在睡夢中被電話鈴聲驚醒,原來是通知他即刻趕往鄉裏。他二話沒說,爬起來立即騎車抄近路。抄近路必須經過回子灣,而這回子灣,白天當地老百姓都不敢走,傳說有什麼什麼影子,有什麼什麼怪叫。李海劍心中也有些惶惶然,騎著車隻管一個勁地往前衝。突然,一聲滲人的怪叫,令人毛骨悚然,他抬頭一望,原來是三隻狼!李海劍猛加油門往前衝,狼便跟在後麵緊追不舍。轉彎、上坡、下坡,一場人與狼的較量……終於把它們甩在了後麵。李海劍鬆了口氣,多虧這個摩托!

可就是這個摩托,十個月後差點要了他的命。2003年6月的一天晚上11點多,李海劍從村民家往住地趕,車燈不太亮,山路:一邊是山,一邊是溝——十幾米深的溝。一個不小心,連人帶車一起摔進了十幾米深的溝裏。就在摔下的一刹那間,他心中說:完了完了!要犧牲了!

然而,李海劍做夢也沒想到,他竟然還能爬起來,還能重新騎上摩托!真是好人命大!倘若撞上溝邊的石頭,或者被摩托壓在底下,那豈不成了肉醬!

3、回族青年馬農

迎接馬農的是七月的暴雨!或許是老天故意要考驗一下這個回族的青年。第一次與村支兩委見麵,便是在暴雨如注的編織布下:頭頂上是盛滿了水鼓著大大小小的水包的編織布,腳底下是濕漉漉的泥地……這就是村部!書記、主任致了簡短的歡迎詞後如釋重負,可新任的第一書記卻心情沉重,平時住在城裏的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村部會破爛到這個程度!雖然千嶺鄉日新村離縣城隻不過十幾裏,但他當晚卻沒有回去。他點著蠟燭,就住在這個破破爛爛的村部裏,聽著老鼠們熱熱鬧鬧地在頭頂的蚊帳上開派對,四周的原野夏蟲此起彼伏的嘶鳴,他心裏百感交集:我就要在這裏呆三年!村裏這個樣子,我從哪兒著手去改變它?

其實,早在上任前,馬農就在一個特殊的場合下同村裏的部分幹群見了麵。那次見麵是在安慶市中級人民法院。因為通心港的水麵承包問題,日新村委會作為上訴方敗給了承包方——一個姓宋的私營承包者。官司輸了,原本比較緊張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更加緊張,群眾情緒相當激動。村幹部們感到壓力很大,村支兩委麵臨癱瘓的窘境。馬農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成了幹群之間的調停人,他要求主要負責人承擔責任,公開自我檢查,將矛盾逐步化解,穩定了民心。

接下來的一連六十多天,他沒有回家,這個個頭不高但很精幹的年輕人,全副身心投入到了調查摸底的工作中。他走訪了全村39名黨員,接觸了部分群眾代表和老幹部,對村裏的一些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種從未有過的使命感令年輕的馬農無雜念,他決心憑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徹底改變這裏落後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