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外星大氣層(1 / 1)

無論如何,木衛二這種現象已經喚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已經有人在計劃著向木衛二發射一個可以穿透冰蓋的探測用的小型潛水艇。

而早在1997年,卡西尼號探測器就已經上路,向著土星及其衛星泰坦星進發。2004年,探測器將降落到泰坦星的大氣層,並繪製星球表麵的地圖。

泰坦星遠離地球,距離達12.2億千米,其表麵溫度為-178℃,使人很難看到生命存在的可能。而旅行者號探測器發回的光譜分析卻又表明,在太陽係唯有泰坦星像地球一樣,大氣層中含有大量的氮分子,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甲烷。這不禁使人想起數十億年前地球也差不多是同樣的大氣環境。這樣的大氣環境可能導致強烈的溫室效應,這種效應則有可能使泰坦星表麵溫度劇增,形成一個類似地球誕生生命前的環境。到那時候,如果再讓科幻迷卡羅琳來進行太空移民選擇,她肯定就會選擇做泰坦星的第一代新太空人類。

但是,所有夢想著向太空移民的人,不管是科學家還是科幻作家,沒有人想過要靜待我們相鄰的行星及它們的衛星上發生自然演變,直到可以讓我們搭起通向宇宙深處的最初的跳板。在可以預見到的將來,人類可能始終把火星當成宇宙殖民的首選目標。在下一世紀最初的十年,我們就可能看到人類完成從地球到火星的最初旅程。

而且,人類對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雖然數度被科學結論否定,卻又被太空探險中的一些不確定的發現重新激發。比如,通過最近的火星探測飛行,又一次證明火星可能真有水的存在。隻不過,這些水不是在最初人類以為的火星運河中流淌,而是以固態即冰的形式儲存在紅色星球的極地之上。於是,美妙的想象再次複蘇:火星曾經是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嗎?從現階段人類的認知水平而言,這是一個無法做出結論的問題。但是,人類去火星將減輕許多負載,比如水或者製造水的設備與能源。剩下來的問題似乎就是,在用光以固態儲存於火星上的水之前,人類能夠在火星上建立起一個類似於地球的生態係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