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很容易地又回到了前麵比較考驗人類耐心的階段論上。即使如此,考慮到生物圈脆弱的特性,火星上人工的生物圈的穩定性也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在此之前,在地球上,一個小範圍模擬地球生態係統的實驗工程已宣告失敗。
1986年11月,一個名“生物圈2號”的模擬生態係統工程在美國幹燥的沙漠中破土動工。這是一座占地超過1.2萬平方米,用玻璃與鋼材構成的可以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全封閉建築物。除了一個可供八個人生活與進行自足式農業生活的2000平方米的生活區,設計者還在其中設計了5個荒野區:帶小山峰的熱帶雨林區、水下有珊瑚礁的海洋區、加利福尼亞式的沙漠區、熱帶草原區,以及一個佛羅裏達式的沼澤區。
設計者們最初的設想是,圈內的居民和3800多種動植物(可能遠比最初的火星殖民地物種要豐富),能夠在這個封閉的係統中靠循環方式利用其中的空氣、水分與多種養分維持一種自足的生存。如果這個項目取得成功,可以為人類早期在外星球的生活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板。可惜的是,這個並沒有像火星一樣的幹旱與塵暴,也沒有麵臨低重力環境等困難的自足世界,還有功能強大的外在設備幫助其維持穩定的濕度與溫度的項目最後還是走向了失敗。
1991年9月,八名科學家作為這個人工世界的首批居民進入封閉係統,執行為期兩年的科學使命。很快,計算機就顯示生物圈內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正在下降,一年多後,氧氣含量從21%下降到14%,這就和生活在大山頂上差不多了,稀薄的空氣使其中的居民在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
原來是生物圈內生產區中用於糧食生產的2000立方米沃土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沃土中富含的大量有機質,使其成了微生物的樂園,超量繁殖的微生物消耗了大量的氧氣。
圈內居民還發現,在沒有毀滅性自然災害的前提下,如此肥沃的土地上種出的糧食卻不夠維持生計。僅僅因為光線不足和病蟲害,糧食不能達到預期的產量。
最後,該項目的負責人不得不向圈內注入氧氣,這已經與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了。據說,這一項目的主持者中,有許多人都是移民火星的狂熱派,所以這些麻煩都未向外界透露。實驗仍然在困難地繼續,但問題卻不斷發生,移入生物圈中的25種脊椎動物隻有6種生存了下來,大多數昆蟲都滅絕了,包括許多像蜜蜂一樣傳播花粉的昆蟲,這意味著許多植物也將無法結出種子。與此同時,一些生物卻瘋狂地繁殖:牽牛花瘋長,四處布滿蟑螂,形成了一場生態災難。
1993年2月,生物圈工程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全體辭職,並承認科研工作沒有取得絲毫進展。1994年4月,第一批居民中有兩位破牆而出,因為擔心惡劣的生態環境危及生命安全。
但更多的人相信,這隻是告訴人們,人類到外星安家,會麵臨比預想更多的困難,也許還有沒有預想到的困難。但並不能因此說,人類要永遠在被地球大氣層滋養的同時,也被牢牢地封閉。
此文開頭的卡羅琳·亨森寫了一首歌,正能代表大多數人對人類未來的信心,這首歌就叫《奔向群星》:
我們聚集在一起,去創造地球的未來,
我們手挽著手,我們是再生的人類。
宇宙敞開了大門,群星敞開了大門,
星空中有著豐饒的土地。
宇宙敞開了大門,未來在我們肩上,
奔向宇宙,奔向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