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歸來話觀感 不同時空的比重(1 / 2)

在洛杉磯最後一個節目是參觀一個天文館。館中很多知識的介紹都直觀有趣。比如通過一個從潛艇上拆卸下來的巨大潛望鏡看館外的景象;再一個是用4台磅秤稱出一個人的不同重量,然後,才告訴你,這是模仿了不同星球的重力場的結果。於是,不需要用學術語言囉唆一大通的抽象道理,不著一字,便明明白白了。

現在將結果告知如下:

短壯的阿來:在月球上的重量為25千克;在火星上的重量為40千克;在木星上就重達406千克了。

苗條的秦月:在月球上的重量為17千克;在火星上的重量為30千克;而一到木星便沉甸甸地達到了260千克。

這種在不同時空中比重失衡之感,從我一踏上美國土地便感覺強烈。首先是因為失語。一個操作語言謀生的人,到了另一片大陸,竟連吃飯也要依賴同事的通譯之功了。

更大的失衡之感,是看到科幻所麵臨的現狀的不同。美國人現在體驗的可能就是古代中國人體驗過的中央之國的偉大感覺。這種感覺在我們看來有些虛幻或狂妄,但這種自大的感覺在他們身上卻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比如打出旗號是世界科幻大會,但是,會上卻隻有一種公共的語言,英語。不管是在公共的講壇還是充滿會場各個角落的出版物或者各種各樣的文字材料,如果你是另一種語言的操持者,對不起,你必須自找翻譯。於是,科幻便成了英語的科幻。

大會開幕的第一天,上大會報到,領取會議資料,在大會工作的誌願者服務周到細致,但對居然有中國人來參加大會表現出了相當的驚奇。《科幻世界》雜誌已經是大會的老客人了,但是,對於芝加哥來說這是第一次。對於這些好心的誌願者來說,也是第一次。所以,中國人的參加,便改變了他們關於世界的定義。也許,以後他們就知道,不光是有了英國人、法國人的參加,還因為有了中國和更多國家的人士的參加,這個美國人的科幻會就成了真正的世界科幻大會了。我想,這種現象絕不是獨獨存在於科幻界,而最最重要的是,我們經過自己的努力,經過在中文這個特定領域當中的成功與發展,正在改變美國人關於世界的觀念。當今中國的變化發展,是一個幅麵更為寬廣的現象。

我們一次次來到這個大會,一次次參與到科幻界目前最國際化的盛會中來,唯一的目的,就是著眼於中國科幻的發展。從今天巨大的差距中,看到我們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憑借著“Science Fiction World”這個日益響亮的名字,我們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在美國作家的熱心幫助下,本次大會特別給予兩位來自中國《科幻世界》雜誌的編輯以特邀代表的資格。方式就是在我們的出席證上,用不幹膠粘上“SFWA Guest”幾個字。SFWA是世界科幻界最權威機構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 Inc.的縮寫。我們被告知,憑此可以隨時隨地出現在本次大會的任何場合。原來,這個大會也是分出三六九等的。這個有六千多人參加的盛會,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科幻迷。他們隻是在會議中心的下麵幾層的展廳與分會場以及餐廳間活動。而在酒店大樓的高層,還有一些科幻作家們的各種各樣的聚會。出席證上有了這4個縮寫的字母,我們也就獲得了自由出入的權力。正是在10樓的一個房間裏,我們遇到了幾個正喝著咖啡交流創作經驗的科幻作家,拿到名片一看,都是科幻界的重磅選手。其中一位,是許多中國讀者都知道的科幻作家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火星專家蘭蒂斯,早些年,《追趕太陽》在本刊發表,曾有好幾位中國中學生通過編輯部致信於他,就其構思的科學性提出質疑。而蘭蒂斯先生也不擺作家和科學家架子,回信對中國讀者的認真予以表揚和感謝。今天,蘭蒂斯先生還未忘記這段往事,並把這個故事告訴給幾位美國同行。當幾位作家聽說在中國有一份發行量達到40萬份的科幻雜誌時,都紛紛留下聯絡地址甚至是他們版權代理人的地址,希望我們將其作品推薦給中國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