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和夏娃身上的“借口基因”:找借口是人性的頑疾
耶和華將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中,吩咐他們:“園中樹上的各樣果子你們可以隨意吃,隻有善惡樹上的果子你們不可吃。”
亞當和夏娃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才突然發現自己赤身裸體,從此有了羞恥感。為了躲避耶和華,他們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耶和華呼喚亞當:“你在哪裏?”亞當說:“因為我赤身裸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樹上的果子嗎?”於是亞當踢出人類第一個皮球:“是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吃,我就吃了。”
耶和華對夏娃說:“你做的是什麼事呢?”夏娃又把皮球踢開:“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可憐的蛇沒有腳,不會踢皮球。耶和華懲罰它:“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詛咒,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須用肚子行走,終生吃土。”
當神盤問亞當“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時,他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否認,但他不想承擔責任,於是腦子裏有了借口。他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這不僅將責任全部推給了他的妻子,而且還有這樣的意思:“神把這個女人賜予他,因此神自己也該承擔責任。”——這是人類典型的思維。
借口思維是人性的一個不良基因,在人類出現時就注入到他們的思想當中,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借口基因”進化得越來越巧妙,也越來也越美麗,人們運用借口的能力也愈發出神入化,借口的作用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我們不想做某事的時候,會說“這段時間我很忙”或者“我不知道怎麼做”;當我們逃避責任的時候,會說“這和我無關”……人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些借口恰好迎合了人的這種本能,而且像罌粟果一樣讓人成癮,成為難以驅除的頑疾。
那些在工作中經常拖延的人是製造借口和托詞的專家。其實,所謂的拖延說到底還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則是對惰性的縱容。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清晨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該起床上班了,同時卻留戀著被窩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找借口“再躺一會兒”,於是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可能當天你隻是錯過班車。而對於整個人生,也許,你已不知不覺錯過了騰飛的快車。
尋找借口的最大好處,就是把屬於自己的過失掩飾掉,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社會或他人。這樣不負責任的人在社會上得不到大家的信賴和尊重,在工作中不會成為稱職的員工,當然也無法成為企業期待和信任的優秀員工。
當曹康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大人袒護他說:“孩子,這沒什麼關係,你的年齡還小。”
上學的時候,曹康沒有按時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對自己說:“不要緊,偶爾一次。”
參加工作後,他在車間裏給工友們發工資,把工資給計算錯了,他又對自己說:“我還年輕,犯一點錯誤是可以原諒的。”
中年的時候,和曹康同時進入公司的明傑,很上進,節節升遷。曹康卻不以為然地說:“明傑並不比我聰明多少,他隻是不怕吃苦,經得起磨煉,能完全投入工作,而我沒有做到這一點。”在他退休的時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他什麼也沒有得到。曹康這時才驀然發現,往事不堪回首啊!“其實公司內外有很多機會,我抓住了都可能獲得晉升。比如有一次,公司想派我到西部去掌管分公司,但是我自己因為感到有困難而拒絕了。每當這種絕好的機會到來時,我總是能找到一些借口來推脫掉。”
後來曹康進入了養老院,一不小心又打破了放在桌子上的一個花瓶,護理人員也很袒護他:“算了,這個老人有精神病。”
自曹康父母第一次用借口替他開脫責任後,在他的一生中,他便總是找借口來搪塞學習和工作,懼怕真正麵對生活和工作的挑戰,害怕挺身而出,承擔責任,結果到了工作生涯結束時也毫無成就。曹康像無數人一樣,把自己判入了“心理牢籠”之中,成為一種“另類奴隸”。這種“奴隸”,在辦公室中、在商店裏、在工廠以及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能發現他們的存在。因為愛找借口,這個特點決定了他們工作效率低下,決定了他們會喪失很多機會,也決定了他們很難有所成就。
借口是人性的醜惡部分。人類的存在就是本性與良知的博弈,一部人類社會的進化史,就是人與人性鬥爭的曆史,因此,拒絕借口不僅僅是員工的發展之本,也是除掉人性頑疾,順延人類文明,固守道德家園的一部分。
挑戰人性的頑疾,做一個不找借口的員工,你就是老板偏愛的員工,你就是職場的寵兒,你的職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為什麼找借口的總是“那一小撮人”:能力上的“短板”是借口的內因
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最佳新秀傑森·基德,曾經講述過影響他一生的一件小事。
小時候,父親常常帶他去打保齡球。他打得不好,為此,他總是找各種借口和理由。
有一天,當他再一次為自己找借口的時候,父親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別再找借口了。你打得不好,是因為你不學習,又不願意總結方法。假如你好好做,你就不會這樣講了。”
這句話給他極大的震動,此後他一發現自己的缺點,便想盡辦法糾正、彌補。正是不斷糾正缺點的方法促進他不斷進步,最終成為一名世界頂級賽事的頂級球員。
當我們看見最佳新秀傑森·基德的時候,借口已經遠離他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優秀的NBA球員,因為他能夠正視自己的短板,並通過學習不斷去彌補自己的不足。與基德一樣,當麵對沒有完成的工作或者目標時,總有員工會找命運、天時等各種各樣的借口來掩飾自身能力的不足。能力是成功的資本,一個人如果能力不足,工作效率等自然會大打折扣,此時如果不能正視自身能力的“短板”,自然會讓各種借口襲身。因此,杜絕借口,首先要尋找自身的能力缺陷,然後通過不斷學習,以減少能力的“短板”。
從24歲擔任萬國證券管理總部副總經理,到37歲接掌阿裏巴巴的衛哲,作為阿裏巴巴首席執行官,他持有4825萬股,按照每股30港元的開盤價計算,價值約14.5億港幣。衛哲成了比孫振耀的唐駿更值錢的“金領”。但他的第一任老板、被稱為“中國證券業之父”的管金生給他的評價是:“衛哲不聰明。”
衛哲的成功固然有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職業規劃中不斷找“短板”,彌補能力的不足。衛哲關於人生的理解和規劃,值得我們借鑒的很多。
1993年,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衛哲進入了萬國證券,工作是為萬國證券翻譯年報。“當時我並不懂得選擇,隻是覺得有一個實習的機會就很不錯了。”衛哲說,“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工作中的衛哲很虛心,也很勤奮,加上善於察言觀色,一年之後,衛哲扶搖直上,成了萬國證券管理總部的副總經理。
“你真的有這個能力嗎?”當上副總經理的衛哲這樣問自己。那個時候他感覺到“杠杆最大,負債也最大”。1995年2月,萬國證券出事。慢慢地,衛哲覺得,自己當時並不比別人懂得多,無非是比別人多看了些書而已。“如果能力沒有達到那個位置的要求,總有一天,要載跟頭。”
衛哲沒有為自己找借口,而是去真正的百年老店裏補課。1995年,衛哲去了普華永道,連降N級,以彌補自己的財務“短板”。“萬國證券給了我霸氣和殺氣,普華永道使我細致。”衛哲後來這樣評價自己的第一次跳槽。2000年,漫漫熊市開始,衛哲去了百安居,從資本市場走向零售行業是彌補執行力“短板”的機會。去阿裏巴巴是彌補電子“短板”的。衛哲很清楚:“21世紀任何一家企業要成功都離不開互聯網。”
2000年,從證券市場出來的衛哲,理論上是從資本市場換到了零售行業,但是他選擇了從CFO(首席財務官)幹起。當時的CFO有兩種職能,一種是以圈錢為主的CFO,另一種是偏經營的CFO。衛哲又麵臨著一次選擇。“我問自己,我要補哪塊‘短板’?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當時的互聯網,CFO是圈錢的;而我所要的是實業,我要去做營運、參與公司管理的CFO,而不是融資的CFO。CFO的更多工作是體現在運營方麵,這恰恰是我所需要的。”就這樣,衛哲最終選擇了百安居。
兩年後,32歲的衛哲被提拔為中國區總裁。通過把建材直銷給開發商,主動開發團購客戶等本土化的銷售模式,衛哲用6年的時間實現了百安居在中國區業務的一個跨越。
“有些‘短板’不能等到發生的那天再去彌補。”衛哲一語中的。員工如果能像衛哲那樣努力去彌補自己的“短板”,很快就能成為更具價值和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要想獲得發展,就不能滿足於當前的職業能力,而是要注意自己的職業前途。也許現在還有適合你的崗位,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的運用,很多人工的都被機械代替了,所以,要有職業危機意識,結合自己的個性,努力拉長自己的“短板”。
劉寧現在是一家建築公司的副總經理。五六年前,他是作為一名送水工被建築公司招聘進來的。在送水工作中,他並不像其他送水工那樣,剛把水桶搬進來,就一麵抱怨工資太少,一麵躲起來吸煙。他每一次都給每位建築工人的水壺倒滿水,並利用工人們休息的時間,請求他們講解有關建築的各種知識。沒幾天,這個勤奮好學、不滿足現狀的送水工,就引起了建築隊長的注意。兩周後,他被提拔為計時員。
當上計時員的劉寧依然盡心盡責地工作,他總是早上第一個來,晚上最後一個走。由於他勤學知識,對包括地基、壘磚、刷泥漿等在內的所有建築工作都非常熟悉,當建築隊長不在時,一些工人總愛問他問題。
一次,建築隊長看到劉寧把舊的紅色法蘭絨撕開套在日光燈上以解決施工時沒有足夠的紅燈照明的難題後,便決定讓這位年輕人做自己的助理。就這樣,劉寧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抓住了一次次機會,僅僅用了五六年時間,便晉升為這家建築公司的副總經理。
雖然劉寧晉升為公司的副總經理,但他依然堅持自己勤奮工作的一貫作風。他常常在工作中鼓勵大家學習和運用新知識、新技術。
劉寧的成長告訴我們,無論你目前的職位和工種是什麼,隻要你嚴於律己,勤奮好學,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就能夠實現自身和企業常青發展的願望,也就不會再因為能力不足找借口。
肯不斷擴充自己能力的人,必定有一顆熱忱的心。他們肯幹肯學,多方麵向人求教,不斷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把能力的短板補長,工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為什麼你會厭倦工作:職業精神的缺失是借口的“催化劑”
“再過兩個星期就要到公司報到了,不過我不大想去。”東華大學大四學生小林用“有點煩”來形容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感受。大四一整年,小林幾乎都在找工作,投了幾十份簡曆,麵試了至少十家企業,經曆了無數次“被拒”,總算在兩個月前定下了“東家”,可小林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可能找工作太久了,被弄得筋疲力盡。”小林這樣說道。
華東師大畢業的研究生小王對於新工作也絲毫沒有新鮮感。“其實這份工作我已經做了兩年,早就不新了。”原來,在簽訂錄用合同之前,小王一直在單位實習,為了能留下,當時還是研三的他照樣朝九晚六,和正式員工一樣忙碌。“我感覺自己已經是‘職場老人’了,還落下了頸椎病的職業病。”小王一臉“滄桑”,他說自己經常焦慮、煩躁、沒精神。
缺乏激情、厭倦工作是員工中普遍存在的狀態。員工工作的動機有很多,有的人是為了施展才能,也有的人為了養家糊口,賺錢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人,一旦才能施展受限,或者當工作成為機械性的操作時,就會對工作感到厭倦。當然也有一類人沒有職業目標,這樣的人更容易產生倦怠感。對工作產生倦怠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職業狀態。職業不是體驗,更多的需要堅守;職業不需要複雜,更多的是重複;職業需要韌性、毅力、堅持。那些在職場中處處失利、事業上節節敗退的人,用著各種“謊言”和“理由”搪塞自己事業的不如意,這是缺乏最基本的職業精神的表現,職業精神的缺失是各種借口的催化劑。現在的社會並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既有能力又富有責任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