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佛說,對照斑鬣狗,還有人願意繼續作惡嗎?還有人對惡人的種種醜陋行為耿耿於懷嗎?
麒麟魚:
我不做花瓶好多年
麒麟魚是海洋中一種藍色的魚類,往往也能夠呈現出橙色、黃色、藍色和綠色,就像19世紀中國滿清官員穿著的絲製袍服,因此早期發現者又將這種神奇的魚類稱為“滿洲魚”。
麒麟魚天生注定漂泊。麒麟魚夫婦完成交配後,會快速遊回珊瑚礁。受精卵被留了下來,一切聽從命運安排。在水流的帶動下,受精卵四處飄動並孵化出麒麟魚幼仔,最後會在某個珊瑚礁一個舒適的角落安頓下來。安頓下來之後,幼仔以浮遊生物為食,在珊瑚礁內逐漸長大直至死去。
麒麟魚天生高貴,對食物非常挑剔。它們與鳥類相似,在覓食前會對麵前的食物進行一番研究,動作緩慢並且小心謹慎,主要以小型甲殼類、無脊椎動物以及魚卵為食。由於絕大多數獵物都藏身於陰暗的地方,因此麒麟魚都擁有一雙目光敏銳的眼睛。在太陽落山前,麒麟魚的求偶好戲正式上場。雌魚會來到珊瑚礁中它們最喜歡的地方,欣賞雄魚上演的求愛活動。雄魚不辭辛苦地表演旨在能夠吸引其中一位異性,最後抱得美人歸。
盡管擁有異常華美的外表,麒麟魚卻是一種生性害羞的動物,它們喜歡棲身於受保護的珊瑚礁內。遊動時,它們的鰭快速擺動,就像是一隻正在盤旋的蜂鳥。它們的個頭很小,身長最多也不過4英寸,同時又喜歡在底部覓食,因此很難被發現。這種難覓蹤影讓很多潛水者拍攝完美照片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
這樣,拍攝麒麟魚便成為許多潛水愛好者和野生動物攝影師們的一大寵愛和追求,致使很多愛好者幹脆將它們養在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麒麟魚脫離於自然環境下,過得非常苦悶,一點也不快樂。生活在水族館的麒麟魚經常以“餓死”這種方式走向生命的終結。
正是麒麟魚這種寧死不做花瓶的臭脾氣,導致至今從來沒人成功寵養過它,使得它們的後代永遠在珊瑚礁中自由自在地上演精心編排的求愛之舞。
真正的敵人是自己
這是一則老掉牙的故事。從前,鹿和狼生活在同一種自然環境裏,盡管環境極為惡劣,但還相安無事,互不騷擾,維持著一種非常獨特的平衡關係。鹿也不害怕狼。
有一天,狼群突然向鹿群發動襲擊,鹿驚愕不已並迅速逃竄,同時聚成一群保護自己。結果,沒有一隻鹿受傷或犧牲,狼也沒有得到一點食物。
在這追和逃的自然法則遊戲裏,狼是絕頂聰明的。狼調整了策略,每次隻盯準一隻鹿並集中攻擊,使其受傷,最終吃掉而痛快。本來身材高大的鹿,狼是無法對其構成生存威脅的。鹿可以一蹄很輕鬆地把身材矮小的狼踢死,可是當狼攻擊那一隻受傷的鹿時,其它鹿也沒有群起而反擊,最後直至把它們的同類消滅掉。
這樣,問題就嚴重了,直截了當的後果,是鹿群的心理防線全體垮掉。更為嚴重的是,鹿群被失敗擊得信心全無,從而喪失了反抗的意誌和能力,最後完全精神崩潰,早已忘了自己其實是個強者。當狼群再次攻擊受傷的鹿時,鹿群已沒有勇氣,而且越戰越弱,再也不會對狼構成威脅,最終由強者變成弱者。
這個故事因無從考證,可能是個笑料,它無非是想通過鹿群來向世人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真正打敗鹿群的是鹿群自己,它的敵人不是凶殘的狼,而是自己脆弱的心靈。
無獨有偶,有科學家在研究魚類時發現,魚類會和自己的鏡像打架,它們對自己的仇恨超過了對其他魚類的仇恨。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道,科學家將非洲慈鯛放入一個容器後,這種魚無論對自己的鏡像還是從麵前遊過的其他魚類都會表現出明顯的攻擊行為。然而它們的大腦活動在麵對兩種“敵人”時卻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研究人員最近在《生物學快報》網絡版上報告說,在看到自己的鏡像時,這些魚的一個與恐懼和負麵情緒認知有關的大腦區域會變得尤為活躍,表明它們在看到自己時比其他真的敵人更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