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我們不禁被母鼬無比的耐心和鼓勵所感動,它就像一個高尚的園丁一樣。Thornton和McAuliffe認為,母鼬的教育之道實際上是三點: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和鼓勵誘導,而這正是人類教育提倡的三個要素。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隻有人才真正懂得教育,而動物充其量也隻會模仿。貓鼬,卻用自己對後代的教育實踐給人類上了寶貴的一課。
色膽包命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螳螂為肉食性,凶猛好鬥,取食範圍廣泛,且食量大,在農、林區捕食不少害蟲,是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
據記載和傳說,雄螳螂向母螳螂求歡是要以性命作代價的。交媾前,公螳螂萬般小心地偷偷地從後邊向母螳螂靠近,爬爬停停,花了近1個鍾頭的時間才膽戰心驚地溜到母螳螂身邊,鼓足勇氣突然按住母螳螂的身子與之交配。正當公螳螂心醉神搖之時,母螳螂閃電般回過頭來一口把公螳螂的頭咬下來並吃進肚裏。公螳螂明明知道雌螳螂會吃掉自己,而又勇敢地去和雌螳螂共浴愛河,真可謂是色膽包命了。
一些動物行為學家是這樣解釋的,母螳螂並不是氣惱公螳螂施暴,怒火中燒而殺夫,而是為了刺激公螳螂神經並確保精液持續不斷的注入其體內。他們認為,公螳螂神經係統的抑製中心在頭部,一旦公螳螂丟掉了腦袋,隨之也就失去了抑製機能,沒有頭的公螳螂軀體內的精液就會流入母螳螂體內,確保卵子受精。母螳螂一邊交配,一邊從公螳螂的頭往尾部咬去,一直吃到公螳螂的腹部為止,這時,母螳螂不僅吃飽了,而且體內卵子也充分受精了,可以把獲得豐富營養的卵子產下來。
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曾經有科學家在實驗室裏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他們事先把螳螂喂飽吃足,打開燈光,並在一邊觀看,讓螳螂在沒有隱私的情況下享樂。結果出乎意料,在30場交配中,並不像某些昆蟲書裏寫的那樣,雄螳螂要在頭部被咬斷以後,才能完成交配工作。他們的觀察結果是,雄螳螂也沒有挨咬也能完成交配,而且交配後的第三天,雌螳螂也沒有把雄螳螂吃掉或咬掉交配中雄螳螂的頭。
於是,有些人認為,公螳螂如果不是喪失警惕,可能會幸免於難,這真令人難以置信。無獨有偶,前幾年,美國出了一本題為《性與死:生物學哲學導論》的教科書。為什麼用了這麼個題目呢?作者解釋說“因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題”、“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古怪。”
由此可以這樣推論,安逸與享樂就像一把軟刀,使螳螂在輕鬆舒適的狀態下漸漸消磨意誌,喪失警惕,不知不覺地死在溫柔之鄉,正所謂“成名窮苦日,敗事得意時。”
不但螳螂是如此,人也是一樣,社會發展也是一樣。泰到極點,否就來了;否到極點,泰就來了。所以說,人生最危險、最可怕的時候,不是失意之時,而是得意之時。因為得意忘形,因為利令智昏。
看懂了螳螂殺夫,也就看懂了人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