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8章 改變生活的忠告(1 / 1)

我們的一切歡樂,我們的一切幸福,我們的一切希望,都隻和生活聯係在一起。我們可以把生活想象成一個沙子漏鬥,更從容地去工作。

1945年4月,泰德·本傑明,一個在歐洲的某地當兵的年輕人,患了一種被醫生稱之為結腸痙攣的疾病,這種病使人極其痛苦。事後他回想:“假如戰爭不在那時結束的話,我整個人就會垮了。”

當時,本傑明整個人筋疲力盡。他在第94步兵師擔任士官職務,工作是搞一份作戰中傷亡和失蹤的情況記錄,還要幫助挖掘那些在激戰中陣上後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們的遺物送還給他們的親友。本傑明一直擔心自己會出事,懷疑自己能否熬過這段時間,懷疑自己能不能活著回去抱抱自己那尚未見麵的16個月的兒子。他既憂愁又疲憊不堪。瘦了34磅,還差點兒發瘋。他眼睜睜地看著雙手變得皮包骨頭,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害怕。本傑明崩潰了,常常一個人哭得渾身發抖。有一段時間,也就是德軍最後大反攻開始不久,他常常哭泣,這甚至使他放棄了還能恢複正常生活的希望。

最後,本傑明住進了醫院,一位軍醫給了他一些忠告,整個改變了他的生活。在本傑明做完一次全麵身體檢查之後,這位軍醫告訴他:“你的問題純粹是精神上的,泰德。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個沙子漏鬥。在漏鬥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顆沙粒,它們緩繁、均勻地通過中間那條細縫。除了破壞漏鬥,你我都無法讓兩顆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漏鬥,當一天開始的時候,有許多事情上要我們盡快完成,但我們隻能一件一件地做,讓工作像沙粒一樣均勻地慢慢通過,否則我們就一定會損害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

從醫院走出的那天起,也就是軍醫把這段話告訴本傑明之後。他就一直奉行這種哲學。“一次隻通過一顆沙粒……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時拯救了他,而且對他後來在印刷公司的公共關係及廣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有莫大的幫助。本傑明發現在商場上,也有類似戰場的問題,即一次要做完好幾件事,但時間卻很有限。材料要補充,新的表格要處理,要安排新的資料,地址有變動,分公司開張或關閉……但他不再慌亂不安。本傑明一再重複默誦軍區的忠告,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再沒有那種在戰場上幾乎使他崩潰的困惑、混亂的感覺。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這個人很快樂,也隻有他才能快樂。

因為他能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他在今天能感到安全,能夠說:“無論明天會多麼糟糕,我已經過了今天。”

這幾句詩似乎很具有現代意味,但它們卻是古羅馬詩人何瑞斯在基督降生的39年前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