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二月七日北京《京報副刊》。
(2)"攻周專號"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的全部篇幅,隻刊載徐誌摩的《關於下麵一束通信告讀者們》和陳源的《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所以二月二日《京報副刊》上發表署名楊丹初的《問陳源》一文中,稱它為"陳源同徐誌摩兩個人湊成的攻周的專號"。
(3)一九二六年二月三日《晨報副刊》以"結束閑話,結束廢話!"為題,發表了李四光和徐誌摩的通信。李四光在通信中說魯迅"東方文學家的風味,他似乎格外的充足,所以他拿起筆來,總要寫到露骨到底,才盡他的興會,弄到人家無故受累,他也管不著。"同時他又慨歎"指導青年的人,還要彼此辱罵,製成一個惡劣的社會"。徐誌摩則說:"大學的教授們","負有指導青年重責的前輩",是不該這樣"混鬥"的。因為"這不僅是紳士不紳士的問題,這是像受教育人不像的問題。......學生們看做他們先生的這樣丟醜,忍不住開口說話了。絕對沒關係人看了這情形也不耐煩了。"於是他便"對著混鬥的雙方猛喝":"帶住!"
(4)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十八期(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中山先生大殯給我的感想》,和同刊第二卷第四十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的《閑話》中,曾一再說到一九二一年夏天他在倫敦訪問蕭伯納的事。
(5)李四光的"十年讀書十年養氣"的話,參看本卷第237頁注(23)。李四光是所謂"國立女子大學後援會"成員之一。
(6)勃羅亞(L.Bloy,1846-1917)法國作家,著有《一個專事拆毀的工程師的話》、《失望者》等。他常在文章中用極毒辣的語言攻擊當時文學界和新聞界的著名人物。
(7)指王世傑,他也是"教育界公理維持會"(後改名"國立女子大學後援會")的成員。他曾叫嚷"北大教授在女師大兼充主任者已有五人,實屬違法,應加以否認"。對此,魯迅指出:"北大教授兼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月薪至少五六百元的李四光,不也是正在坐中’維持公理’,而且演說的麼?使之何以為情?"(見《華蓋集·"公理"的把戲》)
(8)指本書《不是信》一文。
(9)徐誌摩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晨報副刊》發表的《再添幾句閑話的閑話乘便妄想解圍》中說:"我真的覺得沒有一件事情你可以除外你自己專罵旁人的。......我們心裏的心裏,你要是有膽量望裏看的話,那一種可能的惡、孽、罪,不曾犯過?誰也不能比誰強得了多少,老實說。......引申這個意義,我們就可以懂得羅曼羅蘭’AbovetheBattleField’的喊聲。鬼是可怕的;他不僅附在你敵人的身上,那是你瞅得見的,他也附在你自己的身上,這你往往看不到,要打鬼的話,你就得連你自己身上的一起打了去,才是公平。"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著有長篇小說《約翰·克裏斯朵夫》、劇本《愛與死的搏鬥》等。"AbovetheBattleField",英語,意為"在戰場上";這是徐誌摩對羅曼羅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中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文集《超乎混戰之上》一書書名不準確的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