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
四月二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國民新報副刊》。
(2)賈德耀安徽合肥人。曾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三一八慘案的凶手之一,當時是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國務總理。
(3)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研究係機關報《晨報》發表陳淵泉寫的題為《群眾領袖安在》的社論,誣蔑徐謙等"非迫群眾至國務院不可,竟捏報府院衛隊業已解除武裝,此行絕無危險,故一群青年始相率而往"。並公然叫嚷:"吾人在糾彈政府之餘,又不能不詰問所謂’群眾領袖’之責任。"陳西瀅在《現代評論》第三卷第六十八期(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評論三一八慘案的《閑話》中,也企圖把這次慘案的責任,推到他所說的"民眾領袖"身上去,說他"遇見好些人",都說"那天在天安門開會後,他們本來不打算再到執政府。因為他們聽見主席宣布執政府的衛隊已經解除了武裝......所以又到執政府門前去瞧熱鬧。......我們不能不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幾句話。要是主席明明知道衛隊沒有解除武裝,他故意那樣說,他的罪孽當然不下於開槍殺人者;要是他誤聽流言,不思索調查,便信以為真,公然宣布,也未免太不負民眾領袖的責任。"
(4)鍛煉這裏是羅織罪名的意思。
(5)四烈士指辛亥革命時炸袁世凱的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和炸良弼的彭家珍四人。他們合葬於北京西直門外約二裏的萬生園(即今北京動物園),在張、黃、彭三人的墓碑上都沒有鐫上一個字。圓明園在北京西直門外二十餘裏的海澱,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地方,清鹹豐十年(1860)被侵入北京的英法聯軍焚毀。三一八慘案後,被難者家屬和北京一些團體、學校代表四十多人,於二十七日召開聯席會議,由民國大學校長雷殷報告,他認為公葬地點以圓明園為宜,並說已非正式地與內務總長屈映光商議,得到允諾等。會議遂決定成立"三一八殉難烈士公葬籌備處",並擬葬各烈士於圓明園。
(6)許褚三國時曹操部下名將。"赤體上陣"的故事,見小說《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清初毛宗崗《三國演義》評本,卷首有假托為金聖歎所作的序,並有"聖歎外書"字樣,每回前均附加評語,通常就都把這些評語認為是金聖歎所作。金聖歎(1608-1661),名人瑞,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滸》、《西廂記》等書,他把所加的序文、讀法和評語等稱為"聖歎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