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短序總算已經寫成,雖然不像東西,卻究竟結束了一件事。我還將此時的別的心情寫下,並且發表出去,也作為《何典》的廣告。
五月二十五日之夜,碰著東壁下,書。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六月七日《語絲》周刊第八十二期。
(2)《何典》一部運用俗諺寫成的、帶有諷刺而流於油滑的章回體小說,共十回,清光緒四年(1878)上海申報館出版。編著者"過路人"原名張南莊,清代上海人;評者"纏夾二先生"原名陳得仁,清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一九二六年六月,劉複(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作題記(後收入《集外集拾遺》)。
(3)常維鈞名惠,字維鈞,河北宛平(今北京豐台區)人,北京大學法文係畢業,曾任北大《歌謠》周刊編輯。
(4)半農劉複(1891-1934),字半農,江蘇江陰人,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他曾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是新文學運動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後留學法國,研究語音學,思想漸趨保守。參看《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著有詩集《揚鞭集》、《半農雜文》等。
(5)廠甸北京地名,位於和平門外琉璃廠。過去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傳統的廟市期間,這裏有許多臨時擺設的舊書攤。
(6)汪原放(1897-1980)安徽績溪人。"五四"以後,曾標點《水滸傳》等小說若幹種,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每種前大抵都有胡適(適之)所作的序。
(7)李小峰(1897-1971)江蘇江陰人,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當時是上海北新書局主持者之一。
(8)《何典》廣告載於《語絲》第七十至七十五期。前三期隻刊登"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數語,未提《何典》書名。從七十三期(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起,廣告開頭才是"吳稚暉先生的老師(《何典》)出版預告",其中引用了吳稚暉的一段話:"我止讀他(按指《何典》)開頭兩句......從此便打破了要做陽湖派古文家的迷夢,說話自由自在得多。不曾屈我做那野蠻文學家,乃我生平之幸。他那開頭兩句,便是’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用這種精神,才能得言論的真自由,享言論的真幸福。"
(9)一九二六年春夏間,由於段祺瑞政府長期不發教育經費,國立九所大學都未能開學。北京大學在三月十五日召開教職員評議會,決定如不發一個月欠薪,生活無法維持,不能開課(見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七日《京報》)。後雖勉強開學,但教員請假者日必數十。不久,教務會議即議決,提前於六月一日舉行學年考試,以便早日結束。這裏說的"北京大學快要關門大吉",即指此。
馬上日記豫序在日記還未寫上一字之前,先做序文,謂之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