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情愁恩與怨,
誰人真心能明斷?
留下萬字和千言,
化作東風一笑談。
自古情與愁,恩與怨,孰是孰非,難說難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此為開卷第一回,卻無作者自雲。奇哉怪哉!你道此書是何來由?看官且聽仔細。
話說大宋高宗年間,常有傳聞:峨眉山麓,每逢煙雨連綿,便會大霧彌天,將有神仙眷侶乘雲而至,相伴觀書。故而,不少書生才子,不遠萬裏,奔赴於此,隻待天降大雨,一睹神仙尊容。有一官家子弟,別無它好,隻喜舞文弄墨,遊山玩水,一日,風和日麗,天氣晴朗,故而獨自一人,興致衝衝,直上峨眉山而來。行至半山腰,忽層雲蔽日,雷電交加,不移時,便下起傾盆大雨。官家子弟,隻因走的匆忙,並未攜帶雨具,四處找尋避雨之所,怎奈都是荒草矮林,可如之奈何?不得已,隻得冒雨下山。走不幾步,卻見三間草舍,於是歡天喜地,急忙走了進去,隻因一路乏困,便依在牆角歇息,忽聽天邊一聲巨響,抬頭看時,卻見一對仙侶翩翩而至,周圍雲煙嫋嫋,那官家子弟暗喜,猜想他二人定是傳聞裏所講的,不想今日得見,正是因緣際會,於是忙上前口呼神仙,行禮作揖,仔細看那神仙二人,一個是英俊瀟灑翩翩少年郎,一個是仙苑奇葩楚楚美少女。二位神仙也回敬一禮,讓他坐下敘談。官家子弟於是問他二人從何而來?那二人笑而不答,隻將手向天外一指。官家子弟便知乃是來自天上人間,因見他們手中一本書,又問那是何書,是何人所著?女仙笑答:此書乃恩怨情仇書,為我夫君所作!官家子弟一聽是恩怨情仇書,頗感興趣,便問備細。
隻因有問,不得不答,男仙隻好略微講講,以免掃人興致。男仙說此書卻係他說作,窮其一生,終於完成巨著,隻因成書時,陽壽已盡,便羽化升仙,未能刻錄於世,故而世間鮮有人知。若問所述之事,確是一段情仇恩怨。那男仙人說他自幼喜愛讀書,長大後不愛功名仕途,隻願立書做傳。後來機緣巧合,得遇一位美貌靈巧姑娘,彼此一見鍾情,誌同道合,故而喜結良緣,從此便隱居深山,潛心著書。書中諸事,皆為他老嶽母經曆相關。官家子弟又問他嶽母為誰?男仙不願言明,隻說她本姓潘,山東清河縣人士,本是大戶人家婢女,隻因她家老爺心懷不軌,因為夫人察覺心生嫉恨,便將她許配給一個又矮又醜賣炊餅的。人善被人欺,許多浮浪子弟前來相戲,不得已隻得搬去陽穀。她在陽穀卻遇見了小叔子,兩人是一見如故,雖說彼此心儀,怎奈有緣無分!落後,她酒醉吐真言,不料惹惱了她家叔叔,叔叔一氣之下,憤然離家出走,她從此心灰意冷,心生憎恨。一日正下簾子,手中竹竿被風吹落,卻巧本縣一個富戶浪蕩公子,複姓西門,打從窗下經過,正掉在頭上。西門大官人窺見她美貌出眾,遂設計陷她於不貞,不想東窗事發,賣炊餅的相公前去捉奸,反為西門大官人踢中肚腹,臥床不起。隻因他家嶽母大人聽信奸人之言,一時糊塗毒害了親夫。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嶽母本來已與小叔子心有嫌隙,如此一來,卻又結了殺兄之仇,由愛生恨,由恨成仇,恩恩怨怨難說難道,難講難明,故而他才將其編纂成書,其中是非曲直自留給後人評說。
官家子弟又問他夫妻二人名姓,男仙笑而不答,隻說他夫妻二人時常大雨至此,隻為尋找有緣人,能將此書刊印成冊,散與天下人。官家子弟聽聞,便欣喜應答,並立下誓言,絕不負二位仙人所托。他夫妻二人觀官家子弟乃是老實忠信之人,又聽他一番肺腑之言,於是放下心來,將手中書交於他。官家子弟接過正要看時,隻見一陣煙起,不見了二位仙人,向下一看,卻是萬丈深淵,不覺驚叫一聲,忙睜開眼來,卻道是南柯一夢中。官家子弟左右看時,並不見草舍,隻是坐在一塊大青石上,手中果真一本書,翻來仔細閱讀,深是真情真意。官家子弟帶書匆匆歸家,花費巨資,將其刊印無數,廣散於四海。一段恩怨情仇錄,今朝終得傳世間。
適才說了一段此書緣起,正是不知所記何人何事?看官請聽。
巴蜀之地,位於長江以南,古往今來,皆以山川險固而民殷物阜著稱。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未出茅廬而先定計,東連吳越,西通巴蜀,乃成鼎足之勢。故唐詩人李太白曾有詩雲:噫籲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峨眉山,乃蜀地之名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合成四大佛山。宋太宗開寶年間,山中有一寺名曰:牛心寺。後因僧侶惰散,香火凋零,以致頹廢,徽宗時,改寺為庵,其主持四處傳道,施符救病,人皆稱道,但許之願,無有不靈,其名日盛,每日祈願者何止數千?又廣收門徒,牛心庵日漸興矣。
然庵中主持,積勞成疾,以致抱病在身,月前已是臥床不起,其病日漸危矣,難再料理庵中事務,故而有意傳衣缽與其弟子久矣。隻因愛徒有三,難取難舍,方躊躇不決。這日,金鍾鳴響,眾弟子紛紛趕至大殿。主持由弟子攙扶,在佛前打坐。待主持落座之後,其餘弟子方依次席地落座。主持言尚未出,卻先咳嗽連連,大弟子將手撫拍其背,二弟子為其擦拭涕淚,三弟子隻雙手合十,閉目誦佛。過了一陣,主持氣稍通順,弱聲道:“貧尼今歲已五十有五,近日身體不適,需要靜養,不宜掌管庵中之事,吾欲從你等弟子中,依修行心得深淺,來選撥一人,接任主持,不知汝等意下若何?”主持言畢,眾弟子一片嘩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且說這主持何等摸樣?頭戴深藍僧帽,身穿海清圓領方襟長袍,頸掛一串紫檀大子念珠,手撚一方小念珠。但見:
黛眉淺彎,眼皮雙疊。白肌膚略帶蒼黃,黑眼珠黯淡無光。端正體不失平直,盡顯沉穩;氣色輸精神欠佳,呼吸阻滯。不是惡疾久纏身,就是閻王欲招魂。
清音師太聽弟子眾說紛紜,於是緩緩問道:“汝等緣何這般喧嘩?莫非別有想法?”隻見眾弟子站出一人,雙手合十,向清音師太作揖道:“師傅,徒兒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問否?”清音師太道:“但講無妨!”那人於是說道:“師傅,大師姐乃師傅首座弟子,人品極佳,悟性極高,深得師傅真傳,何不將主持之位傳與大師姐?”話音剛落,卻站出一人道:“師姐,此言差矣!論人品,二師姐心地良善,待人謙恭有禮,論悟性,除了師傅,也是無人能及!這掌門之位,當傳給二師姐才對!”卻又有人站出來道:“兩位師妹未免太過了吧!且不說年齡三師姐最長,誰人不曉師傅最疼愛的是三師姐,三師姐潛心修行,每日在牛心石上,參禪悟道,終日與世無爭,與人為善,心胸寬廣,境界高遠,所念大徹大悟之經,所講大明大哲之理,更兼天資聰敏,臨危不懼,處事果決,三師姐之修為,就連師傅她老人家都常誇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除了三師姐,旁人誰堪擔此重任?”此語一落,頓爭執不休,爾說我辯,其言不一。
清音師太聽了一陣,吃力的說道:“安靜。。。安靜!老尼適才所言,自然有我的道理,汝等不明,還不快休爭執!”說罷咳嗽了一陣,爾後繼續說道:“靜怡,你是老尼第二個弟子,你定明白老尼之言,快快說與眾師妹聽!”眾弟子這才靜了下來,直白著眼睛看靜怡講。見她三十五六歲年紀,頭戴青綠色僧帽,西瓜臉,皮膚白皙,眉毛粗獷,核桃眼,小巧鼻子,下連一張烏梅嘴。身高體稍胖,半舊深藍長袍裹著豐滿身段,手執細長念珠。靜怡緩緩站起身來,將念珠掛搭在右手拇指間,雙手合十道:“眾位師妹,你們且莫爭執,待我說明師傅用意,你們自會明白。昔日五祖準備傳法給下一代時,出了個考題給大家,要求大家寫一首明心見性的詩出來。六祖的師兄神秀苦思冥想之後,當晚在牆上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坲拭,莫使惹塵埃。’在早上,很多人見了後讚不絕口。當時的慧能還沒接五祖成為六祖的位置,隻是個除五祖外不被大家看得起的小人物。慧能看了詩詞後,於是也在牆上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的詩是漸修漸進的修學方法,後來他成立漸修派。慧能的詩則體現著頓悟修學。兩首詩都是針對心境,神秀是通過自身努力,漸漸使得心境清淨,去除煩惱執著。慧能是一下指出心本清淨,心外一切景象是妄想、分別、執著三大煩惱所生,是虛幻不實,會變化的,本來是空的,應立刻看破,放下煩惱執著,明心見性。顯然慧能的領悟比神秀高了一層,因為菩提樹和明鏡台本身也是凡塵俗物,以此自比說明還沒有徹底超脫,而慧能的詩可以表現出他對佛的教義更深的領悟。所以慧能成了六祖的傳人,後來創立頓悟法門。師傅要眾位師姐們寫修行心得,就是要選出悟性最高的來擔任主持。師傅,您看徒兒說的對否?”清音師太點了點頭道:“不錯!你所講的正是為師之意!不枉為師對你苦心教導!三日之後,要在這大雄寶殿選舉出本庵主持,你等都要精心準備!”眾弟子齊聲道:“謹遵師傅之命!”清音師太無力的擺了擺手,靜怡對著眾人說道:“師傅累了,大家都回去吧!”眾人方才作揖告退。
靜怡同兩個師姐妹扶清音師太,上閣樓休息。進了房間,將清音師太安放在床榻,靜怡道:“師傅,您好生歇息,我們先出去了!待做完功課再來看您!門外有師妹守候,有事隻叫她們便是!”清音師太並未言語,隻是輕輕擺了擺手。三人一同正欲出門,卻聽清音師太輕聲道:“靜悔,你且留下!為師有話對你說!”靜怡與另外一人相視一看,不平之心盡在眼底,無奈隻得出了門去。靜悔轉過身來,輕移蓮步,緩緩走了過來。要說靜悔,其人頗有姿色,且看她什麼打扮?頭戴鵝白邊褶菱紗僧帽,身穿潔淨海清長袍。定睛看時,怎見得好模樣?有詩為證:
半老徐娘猶韻存。瓜子臉型,桃粉膚紅潤。眼似杏仁藏乾坤,直連翹鼻櫻紅唇。俏姿纖娜不肖問。高矮相宜,難減半尺寸。一段天然骨銷魂,誰堪與之爭靈俊?
又有一首《漁家傲》,單道這靜悔的好:
美玉無瑕罕至寶,仙苑奇芭世難找。年過半百亦不老。氣質好,孤傲寒霜祛浮躁。花為顏容月作貌,西施也常蹙顰惱。可歎峨眉雲霧繞,美嬌娘,常住庵中無人曉。
更有一首七言,道盡了靜悔虔心休佛:
牛心石前久長跪,
佛祖殿下真贖罪。
念佛修佛悟佛經,
牛心庵中有靜悔。
靜悔走到清音師太榻前,清音師太將手微微一招,要她坐下,靜悔這才輕輕坐在床邊。靜悔輕聲問道:“師傅,您可覺著好些了?”清音師太將頭略搖了搖,歎了口氣道:“哎,老了!我隻長你六歲,就惡疾纏身,老眼昏花了!你今歲雖說也四十有九了,可是你卻依然那麼年輕漂亮!不是為師虛誇,倘或外人不知,定以為你隻有三十歲!”靜悔忙說道:“師傅,看你說的!在我眼裏,師傅一點也不老!師傅隻是一時有病,過些日子便會好了!切勿胡思亂想才是!”清音師太道:“休要在安慰老尼了!老尼的病已至膏肓,非藥石所能為,老尼自知時日無多,有些話想要對你說!”靜悔道:“師傅,請講,徒兒會記在心間!”清音師太剛要說,卻先咳嗽起來,靜悔輕拍其背,為她理氣。待氣順了,清音師太緩緩道:“靜悔,心中之事,唯有放開,才能至歡至樂!人生苦短,何必為了無謂之事,苦苦糾纏?隻要放下雜念,一心理佛,心懷佛祖,一切恩恩怨怨,就讓它們化作春風而去吧。靜悔,你以前總是問為師的過去,今日為師便說與你聽!”靜悔道:“師傅,過去的事,就別再提了吧?”清音師太沒有聽靜悔的勸說,輕輕講到:“我乃蜀地之人,本姓柳,名玉霞,原本生於大戶人家,我父柳啟元,是這一帶大商賈,以經營米糧、布匹為業,隻因我父剛直無畏,不願與城外的山賊沆瀣一氣,故而激怒了他們,於是乎,一夜之間,山賊血洗了我們全家,隻王媽和我逃了出去,王媽為了救我,身中數刀,逃離莊園二裏外,藏入叢林方才避過山賊的追趕,待山賊退去後,王媽已經奄奄一息,她臨終前告訴我,讓我來峨眉山找無心師太。我安葬了王媽,一路匆匆趕去峨眉山,也是機緣巧合,我昏倒在了山腳下,醒來卻在山中庵裏了!救我的人正是無心師太。我將遭遇向她訴說,又有王媽引薦,她便收我為徒,又教了我一身的武藝。無心師太圓寂後,我一直放不下滅門仇恨,於是下了山,悄悄潛進賊窩,四處澆灌了黃油,又布滿了硫磺引火之物,先把賊頭斬了首,然後一把火起,將賊窩化成灰燼。我站在遠處,看見山賊四處逃竄,喊叫聲淒慘襲人,場麵慘不忍睹。那時,我方才後悔不迭,可惜大錯已經鑄成,悔之晚矣!從那以後,每夜噩夢連連,我決定要為自己的罪行懺悔,於是就將這裏重新修建,取名牛心庵,每日參禪悟道,以淨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