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韓遂的投降也是被馬超逼出來的。本來,韓遂是一心想幫馬超替父報仇的,因為韓遂與馬超之父馬騰是結拜兄弟,馬騰被曹操所殺,韓遂深為憤恨,所以曹操派使者送書信給韓遂,要他捉拿馬超到許都,並承諾事成後封韓遂為西涼侯。韓遂不為封高官所動,便將此事告知馬超,並當著馬超的麵斬了曹操派來的使者。這些都足以說明韓遂的大義凜然,然而馬超竟然以“塗抹書信”一事而懷疑他,以至與之火並,使內部分裂,同時也致使曹操得了漁翁之利。由此可以看出,魯莽之人是難以成就大事的,可以說,馬超兵敗是意料中的事。
田忌和鄒忌是戰國時候齊國的兩大名臣。鄒忌是齊相國,田忌則為大將,兩人不和。
大將田忌以孫子的傳人孫臏為謀士,曾在與齊王的賽馬遊戲中,運用運籌學的技巧,以其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以其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以其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雖然他的賽馬實力不如齊王,卻最終以三局兩勝的結果贏了齊王,令齊王對他刮目相看。
到了後來,魏國大起三軍,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公孫閈為鄒忌謀劃,要鄒忌建議齊王出兵討伐魏國。如果出兵報捷,是鄒忌的謀略;如果出兵受挫折,則是田忌的過失,這樣一來,就可以找個借口殺了田忌。
於是,鄒忌就勸齊王派田忌為將率軍,讓孫臏為軍師出征。結果三戰三捷,解了趙國之圍,活捉魏太子申,還把魏國的將領龐涓亂箭射死了。
田忌功勳卓著,齊王更賞識他了,也就讓鄒忌更加無法容忍了。他又去找公孫閈。公孫閈派人拿著十兩金子,去集市上算卦,問道:“我是田忌手下的人,田將軍率軍作戰三戰三勝,現在是舉行登位大事的時候了嗎?”來算卦的人剛走到外麵,公孫閈就派人逮捕了算卦的先生。算卦的先生也在大王麵前供認不諱。田忌聽到這件事就隻好逃到了楚國。
雖然說鄒忌有見識,但是他的心胸卻過於狹窄,最終,讓齊國失去了稱霸的機會。可見,一個大人物絕不見得有大心胸,小人物也未必就沒有大心胸,所以儒家教導我們不管是為人還是做事,都務必要小心加謹慎。有的時候,甚至連喜怒哀樂都不能形於言表,目的就是為了防範被這些小人所算計。
61曉之以理,動之以利
人人都會想方設法維護自身的利益,然而,當達到利欲熏心的地步時,人就很可能因小失大,做出“丟了西瓜撿芝麻”之類的蠢事。善於使詐之人往往能利用人的這種心理弱點,在說話時,用利益誘惑對方,使對方被自己的假話蒙蔽。
春秋中葉,在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打敗楚國,成為了中原的新霸主。當年在他流亡過程中,有一些國家表現得非常無禮,現如今,晉文公就有了向他們報仇的打算。於是,在周襄王二十二年的時候,他邀請秦穆公一道,圍攻地處中原戰略要衝、勢力又不很強大的鄭國。
就這樣,秦、晉兩國的軍隊,把鄭國的都城新城包圍起來,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鄭國,切斷了其與外界的聯係。鄭文公嚇得手足無措,忙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
卿大夫叔詹說:“秦、晉兩國聯合攻鄭,來勢洶洶。以我國的實力,不宜與他們正麵交鋒,最好是派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前去勸說秦穆公退兵。秦國若退了兵,我們就不會腹背受敵,而晉軍也變得孤立無援。然後,我們再設法對付晉軍。”於是,在大臣佚之狐的推薦下,老臣燭之武奉命前去遊說秦國。一天夜裏,燭之武命人用繩子把自己從城牆上放了下去,直奔到秦軍軍營。可是,秦軍巡更的士兵擋住他不讓進去,燭之武就在秦軍營外放聲大哭起來。他的哭聲引起了秦穆公的注意,派人將燭之武帶到營中查問。秦穆公問:“你是何人?為什麼在我軍營外放聲大哭?”燭之武答道:“我是鄭國的老臣燭之武,因大軍壓境,鄭國將亡,心裏難受,所以大哭。”
秦穆公很奇怪地問:“那你為什麼要跑到我的軍營外麵來哭呢?”
燭之武見時機成熟,就說:“國君有所不知,鄭國滅亡不足為惜,可惜的是鄭國滅亡還將損及你的秦國啊!”
他的這句話果然把秦穆公的胃口吊了起來,迫不及待地問:“此話怎講?”
於是,燭之武就把先前所準備好的一套說辭拿了出來,他說:“秦晉兩個大國聯手攻鄭,鄭國滅亡是無疑的。但這對秦國來說,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有許多危害。”
看了看秦穆公,燭之武又接著說:“這危害之一是:秦、鄭兩國相距千裏之遙,從秦國到鄭國,東邊隔著晉,南麵隔著周。難道秦國能超越這些國家來占領千裏之外的鄭國嗎?既然這樣,國君這次行動,完全是勞民傷財,為他人做嫁衣裳。最後隻有消耗,沒有收益。這危害之二是:秦、晉聯合滅鄭後,鄭國的土地和人口自然是被鄰近的晉國占有。秦、晉兩國原是毗鄰並立、勢均力敵的兩個大國,現在晉國若得到鄭國的土地和人口,勢力自然就超過秦國。國君這次行動,正是辛辛苦苦為別人兼並土地,而自己也就等於隨之受到削弱,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