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惡棍、騙子(3)(1 / 3)

1992年,龐德本人也被法庭起訴,罪名是“行為不端”,被判處兩年半的監禁。不過,在上訴後的終審裁定時,他還是被無罪釋放了。

艾倫·龐德

恩斯特·桑德斯——樂極生悲的投機者

總裁們往往獨斷專行,他們總是喜歡並購新的企業,加強自己的業務領域;與此同時拆分旗下子公司和重組內部機構,把那些不適合戰略發展的業務部門剝離出去。

通常,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爆出此類新聞,就會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當出現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競爭者的時候。戰火往往都是從爭奪企業領導權開始,就如同中世紀的戰爭一樣,甚至每個人都有一個代名詞。比如,盎格魯薩克森語言中就把金融專家稱為“俠盜”,還有在企業並購中的競爭者被稱為“白衣騎士”(出兵占領別國領土和攫取錢財的人)。與戰爭有所不同的是,企業競爭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幾乎所有國家的股市都製定了相關的法規,來約束資本市場的各種不良行為。當然,也有很多市場參與者經常試圖鑽法規的空子,從中牟利。這其中不僅有經濟上的博弈,許多名門望族還為了捍衛自己的虛榮心——許多企業經理人往往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恩斯特·桑德斯,出生在奧地利,擁有英國國籍,在20世紀80年代是英倫三島上最有進取心和能力最強的企業經理人之一。1981年,他出任吉尼斯釀酒公司的總經理。當時,這家英國和愛爾蘭合資的企業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啤酒廠,年銷售額1億英鎊左右,企業經營每況愈下。桑德斯接手這個爛攤子之後,憑借出色的經營能力,將這剔、廠打造成為了年營業額幾十億英鎊的享譽世界的飲料業巨頭。在企業重組的過程中,他果斷地將那些不屬於核心業務的部分剝離出去,重新盤活了啤酒生產和銷售,並大量並購其他製酒企業和飲料生產商。

1996年,桑德斯看上了蘇格蘭一家生產威士忌和杜鬆子酒的Dmtillers公司。這次並購活動讓桑德斯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使得吉尼斯公司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飲料生產商之一。然而,讓他煩心的是,蘇格蘭一家超市連鎖店Argyll對他直接構成了威脅,因為Argyll也試圖收購Distillers公司的股票。在這場收購戰中,吉尼斯公司和Argyll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間,桑德斯在倫敦股市采用了一些非法手段占得先機,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伎倆罷了。

通過摩根·格倫費爾和亨利·安斯巴赫兩家著名的銀行,桑德斯結識了倫敦金融界最有實力的業界名人,其中包括英國金融巨頭傑克·萊昂斯爵士和當時英國最大的家族企業Heron集團的擁有者蓋拉德·容森,以及其他一些金融界人士。桑德斯的計劃非常簡單:他的這些戰略盟友要做的就是大量收購吉尼斯公司的股票。因為,在吉尼斯公司收購Distillers公司的協議中,不僅有現金買賣,還有一部分是股權的置換。也就是說,吉尼斯公司的股價一旦被炒高,那麼對於Distillers公司的股東們來說,股權置換的結果就更誘人。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讚成吉尼斯公司的收購計劃。

然而在英國,人為炒作股價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對此,所有參與者采取一致的緘默行為,建立攻守同盟,並且,那些收購吉尼斯股票的買家甚至拿出2500萬英鎊,作為老股東的獎勵和補償。這一番良苦用心終於獲得了回報。就在吉尼斯公司的股價被爆炒之後,Distillers公司的股東們接受了桑德斯的收購方案,以27億英鎊的價格將公司拱手讓出。桑德斯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就在他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英國司法當局已經就此事展開調查。英國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舞弊案漸漸水落石出。有證據顯示,吉尼斯公司的管理層不僅參與了股價炒作,而且還暗地裏收買Distillers公司的股東,高價轉讓公司的股票,違反了企業並購案的相關規定。最終,桑德斯及其三個同夥,其中就包括萊昂斯和容森,受到當局的指控,涉嫌12項罪名,主要是盜竊公款、營私舞弊和弄虛作假;桑德斯本人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後來,桑德斯的刑期被減半,並且在入獄9個月後,由於健康原因,他獲準保外就醫,重獲自由。

桑德斯自己覺得非常冤枉,成了整個事件的替罪羊,而真正躲在幕後的則是那些出賣他的董事會同僚、吉尼斯家族、官僚政客、司法部門和金融寡頭。1994年秋,桑德斯的案子得到了平反昭雪,歐洲法庭的人權委員會判定他的申訴獲勝,否定了當年對他的指控。實際上,桑德斯當初是被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是在盲目自信的狀態下摔了一跤,幸運的是,他那堅韌不屈的意誌,幫助他在人生的重大戰役中始終堅持,最終獲得勝利。

哈發兄弟——招搖撞騙,套現出逃

隨著互聯網、高科技和新媒體的發展,世界經濟開足馬力,呈現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與此同時,各大公司的經理人們也開始不約而同地在做同一件事:將企業的成功和榮譽都攬在自己一人頭上,利用一切機會炫耀自己的才能、爭取公眾的好感,借此一夜成名贏得了大家的信賴。許多投資者於是被這些明星經理人頭上的光環所蒙蔽,盲目追捧甚至頂禮膜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1997年10月底,EM.TV集團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創業板塊新市場掛牌上市。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這家公司日後會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代表,盛極而衰,令人扼腕。這裏必須提到一個人:托馬斯·哈發(ThomasHaifa),就是他抓住了上市的機會,一時間叱吒風雲。

哈發曾在媒體巨頭雷歐·基爾希的公司擔任高級經理,後來於1989年和他的哥哥一起成立公司單幹,主要從事兒童卡通電影的製作和發行。哈發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其客戶群也還是原來基爾希媒體集團的老客戶,他們不過是這些老客戶的另一個選擇而已。但是很快,年輕的哈發兄弟就嚐到了苦頭。1996年,公司虧損140萬馬克,年銷售額不過1670萬馬克,公司狀況岌岌可危。托馬斯·哈發試圖尋找合夥人來投資,結果未能成功,隨後,他謀求在法蘭克福的股市創業股板塊新市場上市,卻發現審批過程太過漫長。萬般無奈之下,他決定自己走到前台來,靠個人魅力在股市上贏得投資者的信賴。

這一做法風險很大,因為類似哈發公司的股票在德國投資者心目中一向信譽欠佳。人們對於這樣的公司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它的好壞。除了擁有一些關係戶、一堆電影膠片和一張營業執照之外,這樣的公司沒有什麼值錢東西,所以公司的股價也很難確定。也許,哈發公司是個例外。當時,45歲的托馬斯·哈發給人的感覺非常平和,沒有絲毫的野心和傲氣,他的幾乎所有的合作夥伴都認為,他是一個很有氣質的儒商,而且年富力強。(“哪裏有他的出現,哪裏就有EM.TV特有的芬芳,那就是成功的氣息!”德國著名的《五花八門》雜誌有詩為證。)哈發本人的確天生就具有超乎常人的營銷才能,並把這一天賦發揮到了極致。他先是把公司名字改成唬人的“EM.TV”,然後親自去遊說各大銀行、證券分析師和莊家大戶來購買公司的股票。哈發不厭其煩地向人們宣傳他的公司增長潛力是如何巨買,因為電視節目市場發展迅猛,而他的公司正是要購買十幾家頻道的轉播權。與此同時,EM.TV自己製作的節目也越來越豐富,其中的動畫片如《芝麻街》和《沙灘男孩》等都是電視台的熱播節目。

在經曆了一段上市後的沉寂,EM.TV股票價格一飛衝天。僅僅過了6個月,公司股價就從34馬克暴漲到360馬克,漲幅高達2000%!公司的年營業額不過2700萬馬克,而市值卻已經高達14億馬克!這隻不過是剛剛開始。哈發清楚地意識到,必須一步一步地把公司從事新業務的消息發布出去,這樣才能長期贏得投資者的信賴。於是乎,一會兒傳出公司與Sony合作出了一部動畫片,一會兒又通過各大活動大肆宣傳,比如讚助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和世界拳王挑戰賽等。果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爭相購買公司的股票。哈發甚至和他原來的老板媒體巨頭基爾希都有了生意上的往來。他們兩個人聯合組建了合資公司JuniorTV,主攻兒童影視節目市場。雙方各自發揮所長:一個負責製作節目,另外一個負責在電視網裏播出。

哈發從股市上募集資金用於業務擴張。1998年底,該公司的股價已經高達每股1000馬克。即便這樣,該股仍然十分搶手,供不應求。銀行承銷商也樂於替哈發的公司增發新股,因為根本不愁找不到買家。與此同時,哈發也把自己塑造成了公關界的明星人物,儼然成了一代影視傳媒大亨。在許多專訪中,他都誇誇其談,認為自己已經躋身世界頂極行列,完全可以與沃爾特·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和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一決高下。作為媒體行業的老手,哈發非常懂得該怎樣做秀。在公司股東大會上,麵對眾多千裏迢迢趕來的中小投資者,哈發就像是救世主一樣,向大家公布公司最新的經營業績,當然主要是吹噓銷售額和利潤的高速增長。同時,他還不忘拉攏合作夥伴,在各大傳媒博覽會上大造聲勢,廣告宣傳鋪天蓋地,還租用豪華遊艇來邀請業界名流參加奢華的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