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的戰爭國債
戰爭是各種爭端的集中表現,不僅是一種殘酷和失去人性的行為,而且也會造成極其重大的經濟損失。如今,在那些參與戰爭的國家裏,老百姓的錢包都被苛捐雜稅吸幹了。在更早以前,國家是依靠發行專項“戰爭債券”,從公民手中募集資金,用於戰爭。通常,這些債券的利率都不是按照市場行情製定的,因此債券的銷售也不是很景氣。因此,國家總是把此類債券的購買當做一種公民義務,強製性攤派,否則,政府就沒有其他渠道來有效地募集資金。例如,1922年德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了支付法國方麵要求的戰爭賠款,隻得采用這樣的強製手段,從老百姓手裏募集資金。對於所有公民來說,這可是一樁虧本的買賣,因為,債券的還本付息都是在經曆長時間的通貨膨脹之後,貨幣貶值使得投資值急劇縮水。1923年,德國政府發行新貨幣,穩定住了貨幣,然而戰爭國債的購買者卻遭受巨大損失。雖然德國政府動用上萬億馬克,以1:1的比價兌換原來的貨幣,但實際上通貨膨脹已經導致老百姓手裏的錢所剩無幾了。
1917年,英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發行了大量的戰爭國債。相比之下,英國財政大臣就要聰明得多——這次國債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因為其年利率為5%,期限是30年。國債發行15年之後,英國政府財政出現困難,原因是當時適逢全球性經濟危機。雖然政府可以從稅收中增加收入,但是還麵臨著國債的償付以及其他各方麵的外債。政府預算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用來支付貸款利息。
英國財政大臣決定,說服國債持有者將手中的債券兌換成新的低息債券,來緩解政府的壓力,把負擔轉移給廣大投資者。1932年夏,英格蘭國家銀行大肆發行貨幣,注入資本市場。這樣做的結果是,自由浮動的資本市場隨即反應,貨幣需求隨之上漲。進而,資本市場的存貸利率下降,從年初的5%下降至6月底的2%。
與此同時,股票市場上的債券品種也出現價格波動,反映在供需關係的變化上。通常,某個債券品種上市時的價格為其麵值的100%,在債券期限內,如果利率下調,那麼相應的股價就會上漲,來彌補投資者的利息損失,因為債券的原始價及其利率在其到期兌現之前是固定不變的。市場上出現的所謂低息債券則是新上市的品種。通常,投資者是不會購買新發行的低息債券的:與此同時,原來的債券因其較高的利率變得愈發搶手,成為投資者追逐的目標。結果是,原來發行的債券行情繼續上漲,直到資本市場的收益水平與之持平為止。
理論上說,戰爭國債的發行價應該是其麵值的150%。然而,實際上政府卻是以100%麵值的價格發行了戰爭國債。因為,政府手中握有一張王牌:根據此次債券發行的規定,政府有權在1929年6月1日之後的任何時候宣布債券到期,並以100%麵值價格兌換贖回這些國債,而不是以較高的市場價回收。這樣做當然會影響政府國庫的現金儲備。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這無疑要承擔潛在的投資風險。為了加強市場上對於這一意識的認同,英國政府內閣又宣布增發新的國債。1932年6月,政府正式發出公告,發售新一輪的普通債券。這要是在今天,老百姓會很明白其中的用意轉嫁債務!果不其然,新債券的利率為3.5%,而且是沒有兌換期限!如果僅從利息水平上來看,這種債券的誘惑力還是很大的。投資者甚至可以終生持有如此“高息”的債券,使得其投資顯得更加安全。
為了吊足投資者的胃口,英國政府特意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市場推廣活動。財政大臣親自出馬,喚起老百姓的愛國責任感,並且勸說他們拿出原來的戰爭債券來兌換新債券。那些沒有明確表示拒絕的投資者,立刻被看做是接受了這項交易,被政府大肆褒獎。此外,各地政府部門都動用了一切宣傳手段,有些地方甚至專門成立了“戰爭國債兌換宣傳辦公室”。這些辦公室每天都發布公告,列舉那些已經履行愛國義務的機構名單。此外,政府還組織了當場兌換債券的大型活動——鼓樂齊鳴,聲勢浩大。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勸說民眾將手中原有的戰爭國債兌換成新債券,盡管這顯然是一場完全不公平的交易。並且,這一做法在蠱惑人心,讓老百姓熱血沸騰之後,立即付諸行動,同時感染了那些尚在猶豫不決的人們,加入到這場愛國運動之中。政府的這場行動開始大獲成功,以至於在某些地方需要動用警察來維護秩序。
這場掘金般的熱潮還帶來了社會和心理上的效應。那些持有異議的人們,如果不隨波逐流,就容易被社會民眾所蔑視,受到異類般的懲罰。此間,一位資深的英國銀行家就親曆了這場災難。6月初,英國財政大臣理查德·張伯倫召集英國各大銀行行長,要求他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舉例說明這項交易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在場所有人迫於政府壓力,都接受了這一動議。其中,隻有一人例外:雷吉納德·麥坎南,米蘭銀行的董事長。他本人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政府財政大臣,所以完全看清了張伯倫玩的把戲。第二天,這位米蘭銀行行長就被英格蘭國家銀行傳喚。英格蘭總督蒙塔哥·諾曼親自向他施壓,竭盡權力勸他低頭。然而,麥坎南十分堅決,始終站在投資者立場,為股東爭取利益。這不僅是高尚的職業操守,而且也需要極大的勇氣。為此,他本人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作為英國金融界的泰鬥之一,他一生都沒能得到王室的冊封。
經過艱苦的談判,麥坎南與政府方麵達成妥協:米蘭銀行擁有的3000萬英鎊戰爭國債,其中500萬用於兌換新債券,剩餘部分由英格蘭國家銀行以較高的價格收購,然後再兌換成新債券。這樣一來,各地宣傳辦公室就能發布“喜報”,宣布英國所有大銀行都支持參與了這場愛國行動。
這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終於獲得了預期的效果:92%的戰爭國債持有者兌換了手中的債券;他們換到手上的是白紙黑宇的不平等合約,而其中的利息損失也就付諸東流了。在這場金融活動結束之後不久,英國央行就放棄了此前恩惠民眾的貨幣政策。幾個月後,英國資本市場的利率水平重新上調,老百姓手中年息3.5%的債券也就相應貶值,成為垃圾債券。也就是說,投資者需要等到28年之後,才能把手上的低息債券兌換成等值的資金投入。